“威福由己”是一个成语,拼音为wēi fú yóu jǐ,意思是擅作威福,指大权在握,独断专行。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典故可以追溯到《三国志·魏志·袁绍传》以及《魏氏春秋》。
具体来说,《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中提到:“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执柄,专制朝命,威福由己,终有望夷之祸,污辱至今。”。这里描述的是赵高在秦朝时期,利用秦二世胡亥的软弱无能,专权独断,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此外,在唐朝时期,还有另一个与“威福由己”相关的故事。当时的大臣刘炜之因看不惯武则天的专权,一心想帮助唐睿宗。一次,刘炜之被武则天定罪入狱,唐睿宗据理力争为其开脱,但刘炜之却对唐睿宗说:“太后威福由己,独断专行,皇帝去营救,就是火上加油,我死定了的。”。
综上所述,“威福由己”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滥用权力、专权独断的人。
威福由己——和珅专权的悲剧
在中国历史上,和珅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凭借乾隆皇帝的宠信,权倾朝野,威福由己,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本文将探讨“威福由己”这一典故的由来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一、和珅的发迹与专权
和珅,原名和善,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他自幼聪明伶俐,善于迎合乾隆皇帝的喜好。乾隆四十年(1775年),和珅开始步入仕途,凭借乾隆的信任,一路高升,最终成为权倾朝野的大臣。
和珅在位期间,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贪污腐败,威福由己。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使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和珅的专权行为,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但也无人敢轻易触犯他的权威。
二、威福由己的典故
关于“威福由己”的典故,源于和珅专权时期的一则故事。当时,和珅的弟弟和琳官至总督,死后被追赠一等公,谥号忠壮。和珅的家人凭借其势,横行霸道,各地的封疆大吏也纷纷攀附和珅,作为向上爬的靠山。
据史料记载,和珅执政期间,曾对一位名叫刘炜之的大臣说:“太后威福由己,独断专行,皇帝去营救,就是火上加油,我死定了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和珅的专权与傲慢,也成为了“威福由己”这一典故的由来。
三、和珅的覆灭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皇帝即位。新皇帝决心铲除和珅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臣。在嘉庆皇帝的策划下,和珅被赐自尽,其家族成员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和珅的覆灭,标志着清朝政治腐败的终结。他的专权行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灾难,却成为后人警醒的教训。
和珅的“威福由己”典故,警示后人要警惕权力滥用,坚守廉洁自律。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专权跋扈、贪污腐败的官员,最终都会走向灭亡。而那些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官员,则会被后人铭记。
“威福由己”这一典故,不仅是对和珅专权的批判,更是对整个封建社会腐败现象的反思。在新时代,我们要以此为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对腐败现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