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可罗雀”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雀,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这个成语源自《史记·汲郑列传》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汉时期的汲黯。汲黯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但性格有些孤僻,不善于与人交往。因此,他的官场生涯并不顺利,常常受到排挤和打击。
有一天,汲黯被任命为淮阳太守,这是一个较为偏远的地区,官职也不高。在赴任之前,他来到相国公孙弘的府上辞行。公孙弘是当时的一位权臣,他府上经常宾客盈门,热闹非凡。但汲黯到来时,公孙弘的府上却非常冷清,门庭之间几乎看不到人影。
后来,有人问公孙弘:“汲黯前来辞行,您为何不接待他呢?”公孙弘回答说:“汲黯为人正直,但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交往。他的到来,只会让我的府上更加冷清,因此我没有接待他。”
这个故事后来被概括为“门可罗雀”,用来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的景象。同时,也用来形容一个人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交往,导致人际关系疏远。
门可罗雀——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
成语“门可罗雀”源于古代,用以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的景象。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
典故起源——西汉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
“门可罗雀”的典故最早见于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汲郑列传》。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汉时期的官员翟公。
翟公其人——曾任廷尉,官场沉浮
翟公,字子厚,西汉时期人,曾任廷尉一职。在翟公担任廷尉期间,他的家中宾客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好景不长,翟公因故被罢免官职,家中宾客纷纷离去,门庭变得冷清。
门可罗雀——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翟公罢官后,家中门庭冷落,以至于可以张网捕雀。这个场景被后人用来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的状况,即“门可罗雀”。
翟公复职——宾客再次登门
世事无常,翟公不久后官复原职。那些曾经离去的朋友和宾客,又纷纷登门拜访。翟公感慨万分,于是在门上题写了“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的名句。
成语演变——从历史故事到常用成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门可罗雀”这个成语逐渐从历史故事中走出来,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它不仅用来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的场景,还可以用来比喻事业由盛转衰,人际关系由亲密变得疏远。
成语用法——贬义与褒义并存
在成语“门可罗雀”的用法上,它既有贬义,也有褒义。在贬义方面,它用来批评那些势利眼、趋炎附势的人;在褒义方面,它则用来赞扬那些忠诚、坚定的朋友。
成语“门可罗雀”虽然源于古代,但它所蕴含的道理却具有普遍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珍惜那些真正的朋友,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改变自己的原则。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不仅了解了“门可罗雀”这个成语的由来和用法,还从中汲取了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