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不释卷》的典故,成语典故《手不释卷》的由来与内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30 18:53:02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手不释卷”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其中记载了吕蒙在孙权的劝告下,开始勤奋学习,逐渐通晓历史和兵法的故事。

具体来说,吕蒙在孙权的鼓励下,开始重视学习,常常书本不离手,勤奋阅读。他的努力得到了孙权的认可,并逐渐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将领。后来,孙权对吕蒙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没有学识的吕蒙了。

因此,“手不释卷”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不断进步的精神。

成语典故《手不释卷》的由来与内涵

成语“手不释卷”源于中国古代,是形容人勤奋好学、热爱读书的一种表达。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成语的起源

“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魏国曹丕的《典论·自叙》。其中提到:“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这里的“上”指的是曹操,而“释卷”则是指放下书籍。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操即使在军旅之中,也总是手拿书籍,从不放下,表现了他对读书的热爱和勤奋。

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手不释卷”这个成语逐渐演变,成为了形容人勤奋好学、热爱读书的代名词。在晋代陈寿的《三国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鲁肃)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这里的鲁肃,同样表现出了对读书的执着。

成语的典故

关于“手不释卷”的典故,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的故事。吕蒙原本是一个武将,由于缺少文化知识,无法将自己在战场上的经验记录下来。后来,吴国的国君孙权鼓励他学习,吕蒙开始努力读书。在孙权的鼓励下,吕蒙逐渐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最终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勇猛善战的将领。

成语的内涵

成语“手不释卷”不仅表达了勤奋好学的精神,还蕴含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化的尊重。在当今社会,这个成语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提醒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成语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手不释卷”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例如,在表扬一个人勤奋好学时,我们可以说:“他真是手不释卷,学习态度值得称赞。”在鼓励他人多读书时,我们也可以说:“希望你也能像吕蒙一样,手不释卷,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成语的启示

成语“手不释卷”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首先,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其次,它提醒我们,勤奋好学是成功的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它鼓励我们要像吕蒙那样,勇于改变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

成语“手不释卷”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对勤奋好学的赞美,更是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