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斯文文”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sī sī wén wén,意思是形容举止言谈文雅。这个成语出自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回:“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惯了,乍见了你这破落户,还被人笑话死了呢。”。
成语“斯斯文文”常用来形容人的举止文雅,可以作定语、状语使用。例如,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回中提到:“只见那人斯斯文文,随着包兴进来。”。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文学作品中也使用了这个成语,如郭沫若的《高渐离》第一幕中提到:“像你那样斯斯文文的,帮什么人哟!”。
总的来说,“斯斯文文”这个成语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文雅、有教养的形象,常用于赞美或描述人的举止言谈。
斯斯文文的由来与典故
“斯斯文文”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用以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谦和。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
成语的起源
“斯斯文文”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别抡荤,看人家笑话。”这里的“识文断字”指的是识字,有文化。而“斯斯文文”则是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谦和。
典故背后的故事
关于“斯斯文文”的典故,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吕洞宾,他是道教八仙之一,以乐善好施著称。
相传,吕洞宾年轻时曾遇到一个名叫苟咬的青年。苟咬因家境贫寒,父亲蒙冤而死,母亲气绝身亡,他孤身一人流浪在外。吕洞宾见状,心生怜悯,便收留了苟咬,并让他到自己家中居住,供他读书。
在吕洞宾的悉心照料下,苟咬刻苦学习,学问日渐长进。吕洞宾待苟咬如亲生儿子,左邻右舍都称赞吕洞宾的仁义。有一天,吕洞宾的朋友林姓客人来访,不认识苟咬,便向吕洞宾询问。吕洞宾如实相告,林姓客人听后对苟咬的遭遇表示同情。
后来,林姓客人离开时,吕洞宾送他出门。在门口,林姓客人无意间踩到了一块石头,石头滚落,发出声响。苟咬见状,急忙上前捡起石头,递给林姓客人。林姓客人接过石头,对苟咬的斯文举止印象深刻,赞叹道:“斯斯文文,真是好孩子啊!”
成语的演变与影响
“斯斯文文”这个成语,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成为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谦和的代名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赞美他人,表达对他人文雅举止的欣赏。
此外,“斯斯文文”这个成语还衍生出许多与之相关的成语,如“斯文扫地”、“斯文一脉”等,丰富了汉语成语的宝库。
总之,“斯斯文文”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民间传说,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成为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谦和的代名词。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传承和发扬这种美德,让“斯斯文文”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