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贵于桂》是一个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这个典故主要讲述的是齐国孟尝君的门客冯谖的故事。
故事的大致情节是,冯谖在孟尝君门下做门客,最初孟尝君并没有给他很高的待遇,只让他吃些粗劣的食物。冯谖感到不满,于是弹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意思是说:“我的长剑啊,咱们回去吧!这里吃饭都没有鱼。”孟尝君知道后,就给他鱼吃。后来,冯谖又弹唱:“长铗归来乎!出无车。”意思是说:“我的长剑啊,咱们回去吧!出门都没有车。”孟尝君又满足了他的要求,给他配备了车马。冯谖再次弹唱:“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意思是说:“我的长剑啊,咱们回去吧!在这里无法养家。”孟尝君又满足了他的要求,给他提供了足够的钱物。
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帮助他巩固了地位,并且成功地在孟尝君失势时救了他一命。孟尝君感慨地说:“冯先生,您帮我解决了三件大事,您当初弹唱的‘长铗归来乎’,真是我的福气啊!”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某些人贪图小利,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对人才的培养和利用。
薪贵于桂——战国时期物价飞涨的典故
在古代汉语中,“薪贵于桂”是一个形容物价飞涨的成语,其背后蕴含着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
成语的起源
“薪贵于桂”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战国策·楚策三》。据记载,战国时期,楚国物价昂贵,粮食比宝玉还贵,柴火比桂木还贵,因此有了“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的说法。
故事的主人公——苏秦
故事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苏秦擅长辩论,凭借一张巧嘴四处游说,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各个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苏秦的楚国之行
苏秦曾前往楚国,希望见到楚王,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守宫门的谒者却因索贿不成而故意陷害他,让他先住三天。在这三天里,谒者卖给他的东西特别贵,使得苏秦的生活十分艰难。
苏秦与楚王的对话
三天后,楚王终于接见了苏秦。在谈话中,苏秦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口才,将楚国的物价飞涨现象比作“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楚王听后,深感惊讶,对苏秦的才智赞叹不已。
成语的流传
苏秦的这番话,使得“薪贵于桂”这个成语流传至今。它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物价飞涨的现实,也成为了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困难的代名词。
成语的启示
“薪贵于桂”这个成语,虽然源于古代,但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启示。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物价变化,关心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薪贵于桂”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