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若无人》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马援的将军。马援性格刚毅,为人正直,深受士兵的爱戴。有一次,他在行军途中,遇到了一位名叫梁松的官员。梁松是当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梁冀的儿子,地位显赫,平日里傲慢无礼。
当时,马援正在路上,没有下马,而是继续前行。梁松看到马援没有下马迎接他,感到非常不满,认为马援对他不够尊重。于是,梁松向皇帝上奏,控告马援不尊重官员,目无尊长。皇帝了解马援的为人,知道他并非有意冒犯,于是没有责怪马援。
后来,人们用“旁若无人”来形容一个人在他人面前表现得非常自信,好像没有其他人存在一样。这个成语有时也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特定场合下表现得非常镇定自若,不受外界干扰。
旁若无人——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中,“旁若无人”这一成语,便源自于《史记·刺客列传》中的生动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成语溯源
“旁若无人”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身旁好像没有人。它形容的是一种态度,既可以是自然从容,也可以是高傲、目中无人。这个成语的出处,正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与高渐离
故事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士荆轲,以及他的好友高渐离。荆轲,卫国人,以击剑和读书闻名。他每天清晨便起床练剑,直到汗水淋漓才休息。同时,他也热爱读书,饱读诗书,成为战国时期的一位侠士。
燕市饮酒
荆轲到了燕国后,与隐居卖狗肉的高渐离结为知己。他们每天在燕市上饮酒,直到喝醉才罢休。高渐离不仅是一位勇士,还擅长演奏一种名为“筑”的古乐器。他们常常趁着酒兴,在闹市中引吭高歌。
市中高歌
一次,荆轲和高渐离在闹市中饮酒,酒至八、九成时,他们来到了市中央。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乐声放声高歌。他们的歌声越来越激昂,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他们对此却熟视无睹,旁若无人。
悲切慷慨
当唱到悲切慷慨之处,两人还相对放声痛哭,泪如雨下。这种豪迈和旁若无人的气概,使得他们仿佛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存在。
赏识与重任
正是这种豪迈和旁若无人的气概,使得荆轲后来受到了燕太子丹的赏识,被引为上宾,委以重任。公元前222年,荆轲带着夹着匕首的燕国地图前往咸阳,刺杀秦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刺客。
成语的传承
“旁若无人”这一成语,不仅记录了荆轲和高渐离的英勇事迹,也成为了后人形容某种态度的常用语。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从容的态度,即使旁人议论纷纷,也要保持自己的本色。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段深刻的故事。通过了解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