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逸恶劳》的典故,好逸恶劳——成语的由来与演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30 15:58:09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好逸恶劳”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郭玉传》。故事中,东汉时期的著名医生郭玉为病人治病时,总是能够准确地诊断病情,对症下药。当皇帝召见他,要他为自己治病时,他却表现得非常紧张,导致诊断失误。

事后,郭玉对皇帝说:“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得之于疾速之间,望闻问切,固非神圣,所能造诣耳。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在这段话中,郭玉提到了“好逸恶劳”这个成语。他认为,病人如果喜欢安逸,不喜欢劳动,那么在治疗过程中就会出现困难。因为病人不愿意配合医生的治疗,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后来,“好逸恶劳”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那些喜欢安逸,不喜欢劳动的人。

好逸恶劳——成语的由来与演变

成语“好逸恶劳”源于中国古代,用以形容那些贪图安逸、厌恶劳动的人。这个成语的由来,与古代的医学、哲学以及社会风气密切相关。

一、成语的起源

“好逸恶劳”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郭玉传》。郭玉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学家,他医术高超,治病救人,深受百姓爱戴。他在为达官贵人治病时,却常常遇到困难。汉和帝询问郭玉原因,郭玉回答说,达官贵人往往自作主张,态度傲慢,且“好逸恶劳”,不愿配合治疗。

二、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好逸恶劳”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从最初的医学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吕氏春秋》中,就有“好逸恶劳”的提法。该书认为,人有四种欲望和四种厌恶,其中之一就是“贪图安逸而憎恶劳动”。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劳动态度的批判。

三、成语的典故

关于“好逸恶劳”的典故,还有一个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吕不韦有关的故事。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提到,人们应该追求长寿、平安、荣华,同时避免夭折、危险、耻辱和劳动。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实现这四种欲望,避免四种厌恶,那么生活就会称心如意。这个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得“好逸恶劳”这个成语更加深入人心。

四、成语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好逸恶劳”通常用作贬义词,用来批评那些懒惰、不愿意劳动的人。这个成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定语或谓语。例如:“他从小娇生惯养,因此变得好逸恶劳。”(定语)或“他好逸恶劳,不愿意参加任何劳动。”(谓语)

五、成语的启示

成语“好逸恶劳”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劳动态度的批判,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现代社会,劳动仍然是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珍惜劳动,发扬勤劳精神,努力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

通过以上对“好逸恶劳”这个成语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这个成语不仅是对懒惰行为的批评,更是对勤劳精神的赞扬。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以此为鉴,努力克服懒惰,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