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意思是,竭尽全力,到死为止。形容做事认真,尽心竭力。也指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休。后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后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的期望,表达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提到:“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意思是,我竭尽全力,到死为止;至于成功或失败,我无法预知。这句话充分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及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诸葛亮的一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的兴复,多次北伐中原,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他那种忠诚、勤奋、敬业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成语典故探源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一成语,源自我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它不仅体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崇尚的崇高精神象征。
成语的由来
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写道:“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将以恭敬谨慎的态度,竭尽全力为国家效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
诸葛亮的生平事迹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被誉为“千古奇才”。他出生于东汉末年,历经三国时期的动荡,始终忠诚于刘备,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继续推行联吴抗曹的政策,并多次北伐中原,以求恢复汉室。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他写下《后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
成语的传承与影响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一成语,经过历史的沉淀,逐渐成为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象征。它不仅代表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后世,许多仁人志士都以“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为座右铭,为国家、民族、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这一成语也成为了激励人们为国家、民族、人民的事业献身的强大精神动力。
总之,“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一成语,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它体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崇尚的崇高精神象征。在新时代,我们仍需传承和发扬这一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