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整以暇》的典故,好整以暇——春秋时期晋楚交战的智慧体现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30 11:40:09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好整以暇》的典故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原文是:“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其君子,必下,脱而与言曰:‘子将安用是?’其车千乘,士卒多,日可陈也,以中道也。其君子则进之。晋楚唯天所相,不可与争。’晋大夫说之。及战,与其左史同载,谓其夫曰:‘请射我,吾宁死矣。’其夫曰:‘余岂无人?’至曰:‘吾不可以再辱社稷。’乃射之。中目,殪于车下。晋师从之,大败楚师。楚子围郑,晋重、栾请欲攻之。郤至曰:‘不可。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已。三年,乃有罗郢。纣作淫虐,上帝弗式,有商之赐,民之罔极,哀今之视古,夫何异物?’郑伯如晋,请平,晋人许之。楚子入飨于郑,郤至与焉。郑伯曰:‘此‘螳螂之斧’矣。’郤至曰:‘谚所谓‘好整以暇’者,其郤至也与?’”

这段话的大意是:在晋楚交战时,晋国的郤至与楚王的车队相遇,见到楚国的君子,郤至便下车脱帽,与对方交谈。在交谈中,郤至提到楚国的军队虽然众多,但晋楚两国唯有天命,不可相争。后来,郤至在战斗中被楚军射中,晋军因此大败楚军。楚国围攻郑国,晋国的大夫们请求进攻楚国,但郤至认为不可,因为楚国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已。三年,乃有罗郢。纣作淫虐,上帝弗式,有商之赐,民之罔极,哀今之视古,夫何异物?后来,郑国请求与晋国和平,晋国答应了。楚王进入郑国享宴,郤至也在场。郑伯说:“这就是‘螳螂之斧’啊。”郤至回答说:“谚所谓‘好整以暇’者,其郤至也与?”意思是说,郤至在战斗中表现得从容不迫,好像很有闲暇一样。

因此,“好整以暇”这个典故形容人在紧张、忙碌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镇定、从容不迫的态度。

好整以暇——春秋时期晋楚交战的智慧体现

成语“好整以暇”源于春秋时期晋楚交战的典故,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军事指挥的智慧,也体现了从容不迫、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

典故背景——晋楚鄢陵之战

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多次发生战争。其中,鄢陵之战是晋楚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晋国军队在栾针的指挥下,以“好整以暇”的策略,最终取得了胜利。

成语由来——栾针与子重的对话

据《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晋国使者栾针在与楚国子重的一次对话中,提到了“好整以暇”的策略。当时,子重问晋国之勇,栾针回答说:“好以众整。”子重又问:“又何如?”栾针回答:“好以暇。”这句话的意思是,晋军打仗时,既注重严整有序,又保持从容不迫。

战略智慧——好整以暇的军事应用

在鄢陵之战中,晋军正是运用了“好整以暇”的策略,使得楚军陷入被动。晋军一方面保持严整的军容,另一方面又从容应对楚军的挑战,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战略智慧,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指挥调度,也体现在对敌情的准确判断和对自身实力的充分认识。

成语影响——好整以暇的广泛意义

成语“好整以暇”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还逐渐扩展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它所体现的从容不迫、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好整以暇”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成语“好整以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智慧。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将其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