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纵七擒》的典故,七纵七擒——诸葛亮的仁义与智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30 10:05:38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七纵七擒》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典故,主要描述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南蛮王孟获之间的故事。这个典故主要出现在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但与正史《三国志》中的记载有所不同。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平定南蛮的叛乱,亲自率领大军南征。在与南蛮王孟获的交战中,诸葛亮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而不是单纯的武力征服。他七次擒获孟获,但每次都放他回去,希望孟获能够心悦诚服地归降。最终,在第七次擒获孟获后,孟获终于被诸葛亮的诚意所感动,表示愿意归降蜀汉。

这个典故体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军事才能和仁政思想,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攻心为上”的典型例子。需要注意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其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可能存在一定的出入。在正史《三国志》中,关于诸葛亮南征的记载相对简略,并没有详细描述“七纵七擒”的过程。

因此,在了解《七纵七擒》的典故时,需要区分小说与历史事实的差异,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智慧与仁德。

七纵七擒——诸葛亮的仁义与智谋

七纵七擒,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的南征故事,用以比喻正确的运用战略策略,使对方心悦诚服。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更彰显了他仁义待人的高尚品质。

背景介绍——南征南中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稳定后方,决定南征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地区)。当时,南中地区民族众多,地方势力割据,叛乱不断。诸葛亮深知,若要平定南中,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

故事梗概——七擒七纵

在诸葛亮南征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位名叫孟获的彝族首领。孟获英勇善战,在当地颇有威望。第一次交战,孟获被诸葛亮生擒。诸葛亮并没有杀他,而是放他回去,并劝其归顺蜀汉。孟获不服,再次率军出战,结果再次被擒。如此反复,诸葛亮共七次将孟获擒获,又七次将其放回,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归顺蜀汉。

策略解读——攻心为上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七擒七纵孟获,关键在于他采用了“攻心为上”的策略。他深知,武力征服只能暂时压制对方,而要真正使对方心悦诚服,必须从心理上征服。因此,诸葛亮在擒获孟获后,并没有杀他,而是放他回去,让他亲眼目睹蜀军的实力和诸葛亮的仁义,从而逐渐改变他的想法。

仁义之心——仁者无敌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他的仁义之心。在三国时期,战争频繁,杀戮不断。诸葛亮却始终秉持仁义之道,对待敌人也以礼相待。这种高尚的品质,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正如成语“仁者无敌”所说,一个心怀仁义的人,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历史意义——稳定后方,北伐中原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仅使南中地区稳定下来,为蜀汉的北伐中原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而且也展示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仁义品质。这一典故,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七纵七擒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首先,我们要学会运用正确的策略,以智取胜;其次,我们要心怀仁义,以德服人;我们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