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期艾艾》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中关于邓艾的故事。邓艾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将,他以口吃闻名。根据史书记载,邓艾在与人交流时,常常因为口吃而显得结结巴巴,因此被形容为“期期艾艾”。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结巴、不流利的样子。在文学作品中,有时也会用来形容人物性格上的拘谨或者紧张。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期期艾艾”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形容口吃,但它的原意和典故出处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
期期艾艾——口吃的智慧与成语的诞生
成语“期期艾艾”源于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位历史人物,用以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吐辞重复的特点。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也蕴含了两位历史人物在困境中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
一、周昌的“期期”
周昌,西汉初期的重要政治家,沛县(今属江苏)人。他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归附刘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周昌以正直敢言著称,尤其在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刘盈,另立宠妃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时,周昌坚决反对。
在一次朝会上,周昌激动地表示:“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由于周昌口吃,他在说“期期”时,将本不需重复的“期”字重复了两遍,这一结巴反而让满朝文武百官都笑了,包括刘邦。周昌的坚定立场和勇气却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二、邓艾的“艾艾”
邓艾,西晋时期的名将,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邓艾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成就,但在言辞表达上却有些口吃。
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记载,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说话时常常连说“艾艾”。有一次,晋文王司马昭和他开玩笑说:“你老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邓艾回答说:“凤兮凤兮,故是一凤。”邓艾巧妙地以“凤”字代替了“艾”字,既化解了尴尬,又展现了其机智和幽默。
三、成语的演变与影响
“期期艾艾”这个成语在后世逐渐演变,成为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吐辞重复的固定用法。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口吃这一生理现象的理解和包容。
在现代社会,虽然口吃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期期艾艾”这个成语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关注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缺陷,用智慧和包容去理解和接纳他人。
成语“期期艾艾”源于周昌和邓艾两位历史人物,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也蕴含了两位人物在困境中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这个成语在后世逐渐演变,成为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吐辞重复的固定用法。它提醒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关注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缺陷,用智慧和包容去理解和接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