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拜下风》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真心佩服别人,承认自己不如别人。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九年》。故事中,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弟弟重耳,因为晋国内乱,流亡在外。他在流亡途中,曾经得到过齐国国君齐桓公的帮助。后来,重耳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并成为晋国国君。
重耳在成为晋国国君后,为了报答齐桓公的恩情,决定攻打齐国。但是,齐国的军队非常强大,晋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重耳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焦虑,他担心自己的军队会全军覆没。
这时,晋国的大臣赵衰建议重耳向齐桓公投降,承认自己不如齐桓公。重耳开始不愿意这样做,但是赵衰反复劝说他,最后重耳终于同意了。于是,晋国军队向齐国投降,重耳也亲自去向齐桓公道歉,表示自己甘拜下风。
齐桓公看到重耳的诚意,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与晋国和好,并帮助晋国攻打其他国家。从此,晋国和齐国之间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这个故事中,重耳甘拜下风的行为,体现了他真心佩服齐桓公的勇气和智慧,也表现了他为了国家利益而愿意放弃个人面子的精神。因此,“甘拜下风”这个成语,后来就用来形容真心佩服别人,承认自己不如别人的态度。
成语典故《甘拜下风》的由来与演变
成语“甘拜下风”源于古代,其含义是指真心佩服别人,自认不如。这个成语的典故与历史上的一个故事密切相关,下面将详细讲述其由来与演变。
典故起源——秦晋韩原之战
“甘拜下风”的典故最早见于《左传》,与春秋时期的秦晋韩原之战有关。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645年,是秦国与晋国之间的一次重要战争。
故事背景——晋惠公的忘恩负义
在秦晋韩原之战之前,晋惠公曾因饥荒向秦国求援,秦国不仅慷慨相助,还将粮食运送到晋国。当秦国自身遭遇饥荒时,晋惠公却趁火打劫,出兵攻打秦国。这一行为激怒了秦穆公,他决定亲自率军讨伐晋国。
秦穆公的胜利与晋惠公的俘虏
秦穆公率领秦军与晋军在韩原展开激战,最终秦军取得了胜利,俘虏了晋惠公。在胜利的喜悦中,秦穆公并没有因为晋惠公的失败而沾沾自喜,反而对晋惠公的忘恩负义感到愤怒。
晋国大臣的“甘拜下风”
在秦穆公放回晋国大臣后,晋国大臣们对秦国的仁义大度表示敬佩,纷纷下拜,承认自己不如秦国人大公无私。这就是“甘拜下风”成语的由来。
成语的演变与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甘拜下风”这个成语逐渐演变,其含义也逐渐丰富。在古代,它主要用来形容对他人才能、品德等方面的佩服。到了现代,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可以用来形容在各个方面自认不如他人。
成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甘拜下风”的近义词有“心悦诚服”、“五体投地”、“首肯心折”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真心佩服的意思。而其反义词则有“不甘雌伏”、“不甘示弱”、“毫不示弱”等,这些词语则表示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别人。
成语的语法用法与情感色彩
在语法用法上,“甘拜下风”可以作为谓语、宾语使用,形容自认不如对方。在情感色彩上,它是一个褒义词,表示对他人才能、品德等方面的敬佩。
成语的成语接龙与谜语
成语“甘拜下风”还可以进行成语接龙,如“甘拜下风——风和日丽——丽质天香”。此外,还有一些与“甘拜下风”相关的谜语,如“甘宁下跪(打一成语)”。
成语“甘拜下风”源于古代,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才能、品德的尊重,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谦逊、敬业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