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戚是同”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国语·周语下》,原文为:“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关于“休戚是同”的典故,主要发生在晋朝时期。当时,庾亮因德高望重及善于用兵被派驻镇守边关。南蛮校尉陶称敌不过庾亮,便在权臣王导面前施用反间计,诬陷庾亮拥兵自重,准备举兵造反。王导对此回应道:“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意思是他与庾亮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不会相信这些无稽之谈。
这个成语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常用来形容彼此之间关系紧密,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
休戚是同的由来与含义
“休戚是同”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用以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共同承担喜乐与忧虑。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含义。
成语的起源
成语“休戚是同”最早见于《晋书·王导传》。据记载,王导与王敦关系密切,两人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雨。王导在《晋书》中曾言:“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这里的“元规”即指王敦,王导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与王敦休戚与共的情感。
成语的含义
成语“休戚是同”中的“休”指喜庆、美善、福禄,“戚”指悲哀、忧愁。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朋友、亲人或同事之间关系紧密,共同面对困难,共享幸福。
成语的典故
关于“休戚是同”的典故,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东晋时期,庾亮威望很高,在外地镇守。南蛮校尉陶称离间王导和庾亮,对王导说庾亮要举兵向内地进犯,劝王导秘密防范。王导听后,说:“我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意思是,我和庾亮福祸彼此共同承担,这些闲言碎语,到智者口中就应停止。如果庾亮真的来了,我就回家,让位于他,有什么可怕的呢?”王导的这番话,使得谣言不攻自破。
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休戚是同”这个成语逐渐演变出许多近义词,如“同甘共苦”、“同舟共济”、“风雨同舟”等。这些成语都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共同面对困难、共享幸福的意思。
成语的运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将“休戚是同”这个成语运用到各种场合。例如,在朋友之间,我们可以用它来表达彼此关心、共同进步的情感;在家庭中,我们可以用它来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互助;在工作中,我们可以用它来强调同事之间的协作精神。
成语的启示
成语“休戚是同”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学会团结互助,共同承担;在享受幸福时,我们要懂得分享,让身边的人一起快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总之,“休戚是同”这个成语,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将这个成语的精神发扬光大,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