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弦之鸟》的典故,惊弦之鸟——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8 16:42:17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惊弦之鸟》是一句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四》,用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或动物非常害怕,稍有动静就会惊慌失措。

典故原文如下:

“有鸟焉,其名为‘惊弦之鸟’。昔者,楚庄王出游于云梦之野,射猎禽兽。有鸟止于王车之前,王命左右射之。鸟应弦而飞,不知其所止。王命驾追之,入于大林,卒不见鸟。王顾谓左右曰:‘吾闻之,鸟有惊弦之鸟,兽有骇网之兽。今吾之左右,皆惊弦之鸟也。’”

这个故事讲述了楚庄王在一次狩猎时,发现了一只鸟停在车前,命令手下射杀它。鸟被弓弦声惊吓,飞入大林中,不知所踪。楚庄王回头对左右说:“我听说,鸟中有惊弦之鸟,兽中有骇网之兽。现在我的左右,都是惊弦之鸟。”

这里的“惊弦之鸟”比喻那些因为受过惊吓而变得非常害怕的人或动物。

惊弦之鸟——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惊弦之鸟”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故事,它不仅揭示了成语的由来,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故事的起源

据《战国策·楚四》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有位名叫更羸的射箭高手,他与魏王一同在京城台下游玩。他们抬头仰望天空,只见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

更羸的智慧

更羸对魏王说:“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不解,问:“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回答:“可。”

箭无虚发

不久,更羸真的用虚发的方式射下了那只大雁。魏王惊叹不已,问:“先生何以知之?”更羸解释道:“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警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惊弦之鸟的由来

更羸的话中,提到了“惊弦之鸟”。这里的“惊弦”指的是弓弦发出的声音,而“鸟”则是指那只被射下的大雁。更羸通过观察大雁的飞行状态和鸣叫,推断出它曾受过箭伤,因此对弓弦声特别敏感。这个成语后来就用来形容那些受过惊吓,一旦遇到类似情况就会非常害怕的人。

成语的哲理

成语“惊弦之鸟”不仅揭示了人们对于惊吓的恐惧,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那些经历过挫折,却依然能够勇敢面对生活的人,就像那只“惊弦之鸟”,虽然受过伤,但依然能够展翅高飞。

成语的传承

成语“惊弦之鸟”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汉语中一个富有内涵的词汇。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还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总之,“惊弦之鸟”这个成语,既是一个历史故事,也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勇敢面对挫折,不要因为一时的惊吓而失去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那只“惊弦之鸟”一样,展翅高飞,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