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令五申》的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吴国国君阖闾为了选拔优秀的将领,决定让孙武训练宫中的女兵。孙武接受任务后,先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军规,并多次向宫女们申明。在正式训练时,宫女们却依然嬉笑打闹,不听从指挥。孙武认为这是将领的过错,于是下令斩杀了两个带头不听指挥的宫女。这样一来,其他宫女都变得非常害怕,训练也变得井然有序。
“三令五申”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意思是多次命令和告诫,以强调纪律的重要性。这个典故也体现了孙武治军严格、赏罚分明的特点。
三令五申——孙武的军事智慧与执行力

三令五申,这个成语源于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故事,它不仅体现了孙武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彰显了其对于军队纪律和执行力的深刻理解。
一、孙武其人其事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被誉为“兵圣”。他的代表作《孙子兵法》至今仍被世界军事家所推崇。在孙武的一生中,他不仅撰写了兵法,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其军事理论的正确性。
二、三令五申的由来

据《史记》记载,孙武曾携带自己的兵法《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闾。吴王对孙武的兵法十分赞赏,便提出要孙武用他的军队进行一次实战演练。孙武同意后,吴王又提出用宫女来试验,孙武同样答应。
于是,孙武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分为两队,以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孙武对她们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要求她们按照命令进行各种动作。由于宫女们对军事训练的不适应,以及孙武命令的复杂,导致训练过程中出现了混乱。
面对这种情况,孙武并没有放弃,而是三番五次地向宫女们申明命令,并详细解释了动作要领。宫女们仍然无法按照命令行动,甚至大笑不止。孙武见状,认为这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于是将两名队长推出去斩首,以此警示其他宫女。
这一举动让吴王十分震惊,他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但孙武坚持认为,作为将军,他必须严格执行军纪,不能因为个人情感而影响军队的纪律和执行力。
最终,孙武的严格训练使得宫女们逐渐适应了军事训练,并能够按照命令行动。这个故事便成为了“三令五申”的典故。
三、三令五申的意义
三令五申的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不仅要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更要有严格的纪律和执行力。在军队中,命令的执行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确保命令得到严格执行,才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孙武通过三令五申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军事智慧和对纪律的重视。他深知,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和纪律,才能打造出一支强大的军队。
此外,三令五申的典故还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勇于承担责任。在孙武的故事中,他面对吴王的质疑和宫女们的嘲笑,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取得了成功。
三令五申的典故,不仅是对孙武军事才能的肯定,更是对军事纪律和执行力的深刻阐述。在当今社会,这个典故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于承担责任,坚持原则,确保命令得到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