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强识》的典故出自《礼记·曲礼上》。原文是:“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博学多才,强于记忆,又能谦逊有礼,并且坚持不懈地做好事,那么就可以称他为君子。
“博闻强识”这个词组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记忆力强。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在学习和记忆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也体现了对君子品质的推崇。在古代中国,这种品质被看作是君子必备的条件之一,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
在现代社会,“博闻强识”仍然是一个受到推崇的品质。它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同时也要保持谦逊和礼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种品质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博闻强识的起源与内涵
博闻强识,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献,其含义是指一个人知识广博,记忆力强。这个成语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原文为“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这里的“博闻强识”被用来形容君子的品质,意味着君子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记忆力超群,同时还能谦逊待人,勤奋行善。
成语的演变与用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博闻强识”这一成语逐渐演变,成为形容人学识渊博、记忆力强的常用语。在句中,它通常作为谓语或定语使用,多含褒义,用于书面语。例如,在赞扬某人学识渊博时,可以说“他博闻强识,无所不知”。
成语的典故出处
成语“博闻强识”的典故最早出自《礼记·曲礼上》。在这部古代文献中,博闻强识被用来描述君子的品质,强调君子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一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博闻强识”成为衡量一个人学识和品德的重要标准。
成语故事:曹丕的博闻强识
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以其博闻强识而著称。曹丕自幼聪慧过人,酷爱读书,即使在军旅中也手不释卷。他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言,对各种知识都有深入的了解。据传,曹丕少年时读过的书都能熟记于胸,因此博古通今。他的这一才能,使得他在文学、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博闻强识的当代意义
在当代社会,博闻强识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强大的记忆力。博闻强识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还可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个人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博闻强识的培养与践行
要成为一个博闻强识的人,首先需要勤奋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记忆力,通过不断练习,提高记忆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践行博闻强识的精神,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博闻强识,这个古老的成语,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它提醒着我们,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成为一个博闻强识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