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宜之计》的典故,权宜之计的由来与历史背景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8 10:50:01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权宜之计》的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为了应对北魏的强大攻势,采取了一种权宜之计,暂时放弃了对北魏的进攻,转而与东吴联合,共同对抗北魏。这种权宜之计虽然暂时放弃了对北魏的进攻,但却为蜀汉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展现了出色的智慧和谋略,他能够在关键时刻采取权宜之计,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有时候需要暂时放弃一些目标,采取一些权宜之计,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权宜之计只是一种暂时的应对策略,不能长期依赖。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采取权宜之计。

权宜之计的由来与历史背景

成语“权宜之计”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哲理。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南朝宋时期范晔所著的《后汉书·王允传》。要理解这个成语,首先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掉汉少帝,另立9岁的汉献帝,窃居相位,权势熏天。董卓及其部将吕布专横跋扈,任意杀戮朝臣和百姓,使得民怨沸腾。在这样的背景下,权宜之计应运而生。

司徒王允见董卓祸害日深,曾几次秘密召集几个大臣商议诛杀董卓。王允深知董卓势力强大,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成功,于是决定采取权宜之计。他利用吕布与董卓之间的矛盾,设下美人计,策动吕布杀死董卓。

公元192年4月,汉献帝久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董卓命令吕布等带领卫队护卫。这时候,王允设下的伏兵突然朝董卓冲杀过去,董卓从马车上摔下来,大声呼喊:“吕布在哪里?”吕布怒喝一声:“皇上下令诛杀你这个逆贼!”话音刚落,吕布一戟将董卓刺死。吕布的背叛,使得董卓这个大患得以除去。

董卓被杀死后,王允认为大患已除,天下太平,做事就不因时因事而采取变通办法(原文是不循权宜之计),所以好多部下对他逐渐疏远了。不久,董卓的旧部郭汜、李傕攻入长安(这时汉献帝已西迁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王允的悲剧,使得后人对于权宜之计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权宜之计,顾名思义,是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权宜之计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计,一旦时过境迁,权宜之计可能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此,在运用权宜之计时,需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确保权宜之计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权宜之计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权宜之计,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在运用权宜之计时,也要注意权宜之计的适用范围和期限,避免陷入权宜之计的泥潭,影响长远发展。

总之,“权宜之计”这个成语,既反映了古代历史的风云变幻,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解决问题的智慧。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智慧,以应对各种挑战,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