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笔如椽》的典故出自《晋书·王羲之传》,是形容文章写得好,文笔雄健有力的成语。这个成语的故事背景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有一次,王羲之正在给晋朝皇帝写一封奏折,突然一阵风吹来,把他的毛笔吹得笔尖朝上,像一根巨大的木柱(即“椽”)一样立在了纸上。王羲之看到这一幕,心中一动,便用这支笔继续书写,结果写出了极为雄健有力的字迹。从此以后,人们就用“大笔如椽”来形容文章写得好,文笔雄健有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大笔如椽》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王羲之,但它并不是用来形容书法的,而是用来形容文章的。
大笔如椽——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大笔如椽”源于中国古代,用以形容文笔雄健有力,文章气势宏大。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
故事背景——东晋文士王珣
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叫王珣的文士,他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散文和诗赋都写得非常好。二十岁时,王珣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桓温试胆量
桓温为了测试王珣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时,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惊慌失措,四处躲避,唯有王珣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道:“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
桓温试才学
桓温为了测试王珣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珣准备发言的文稿。王珣发言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梦境预示大手笔
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
预言成真——起草哀策
预言很快成为现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去世。由于王珣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成语流传——大笔如椽
后来,人们用“大笔如椽”来形容文笔雄健有力,文章气势宏大。这个成语不仅用来赞誉著名的作家和作品,也用来称颂那些具有卓越写作才能的人。
成语“大笔如椽”背后,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它告诉我们,才华横溢的人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才华,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