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黩武穷兵》的典故,黩武穷兵——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7 19:33:58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黩武穷兵》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融传》。马融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上疏中提到:“方今匈奴未灭,蛮夷作逆,而黩武穷兵,征伐不休,百姓疲敝,寇难未弭。”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当前匈奴尚未被消灭,蛮夷叛乱不断的情况下,国家却还在不断进行军事征伐,导致百姓疲惫不堪,寇乱问题也未能解决。

“黩武穷兵”这个成语后来就被用来形容国家或个人过分迷信武力,连续发动战争,导致国力或财力枯竭,百姓生活困苦。这个典故提醒人们,在处理国家或个人事务时,要注重平衡,不能一味地依赖武力,而忽视了和平与民生的重要性。

黩武穷兵——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黩武穷兵”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警示。本文将为您讲述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背后的历史典故。

“黩武穷兵”最早见于东汉时期史学家荀悦所著的《汉纪·武帝纪》。该成语由“穷兵黩武”演变而来,原意是指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其中,“穷”指用尽,“黩”指轻率,“武”指武力,“穷兵黩武”即指滥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在《汉纪·武帝纪》中,荀悦描述了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推行扩张政策,对外多次发动战争,导致国库空虚,百姓疲弊。荀悦用“穷兵黩武”来形容汉武帝的这种做法,意在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关于“黩武穷兵”的典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讲述了东吴名将陆抗的故事。陆抗年轻时就被任命为将军,他带领父亲陆逊留下的部众守卫东吴的边防。公元264年,孙皓成为东吴国君,陆抗担任大将军。当时,东吴朝政腐败,孙皓荒淫无度,百姓生活困苦。陆抗多次劝谏孙皓,希望他加强国防,改善民生,但孙皓置若罔闻。

公元272年,镇守西陵的吴将步阐投降晋朝。陆抗得知此事后,立即率军征讨步阐。他深知晋军一定会来接应步阐,于是命令军民在西陵外围修筑一道坚固的围墙。在晋军到来之前,陆抗成功击退了晋军的进攻,并最终攻占了西陵城,将步阐杀死。这个故事展现了陆抗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同时也反映了东吴朝政的腐败。

成语“黩武穷兵”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一种警示。它告诫后人,战争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荣耀,但过度使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只会导致国家衰败、百姓疾苦。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铭记这个成语,珍惜和平,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黩武穷兵”这个成语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被用来批评那些好战、滥用武力的统治者,还成为了人们反思战争、追求和平的重要思想资源。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具有警示意义,提醒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维护国家安全时,要审慎行事,避免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

总之,“黩武穷兵”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战争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和平共处才是人类社会的最终追求。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