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近长安远》的典故,典故探源——日近长安远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7 15:52:51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日近长安远》是一句古文,常用来形容渴望接近某个地方或人物,但实际距离却很遥远。这句典故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日近长安远”这句话则用来形容尽管长安(唐代的首都,今西安)在太阳下显得很近,但实际上却离得很远。这里的“长安”可以象征人们心中渴望达到的目标或理想,而“日近”则表示目标看似触手可及,但实际上却难以实现。

这句典故常被用来表达对某种理想或目标的向往,但同时也提醒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往往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典故探源——日近长安远

“日近长安远”这一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权力中心的向往,也揭示了人生哲理和世事变迁。

典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据《世说新语·夙惠》记载,晋明帝司马绍年幼时,坐在父亲晋元帝司马睿的膝上。有一天,有人从长安来,司马睿询问洛阳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司马绍好奇地问父亲为何哭泣,司马睿告诉他中原动乱,皇室东渡长江的经过。随后,司马睿问司马绍:“你认为长安与太阳哪个更远?”司马绍回答:“太阳更远,因为从未听说过有人从太阳边来。”

第二天,司马睿在群臣面前再次提起此事,并再次询问司马绍。这次,司马绍的回答却是:“长安更近。”司马睿惊讶地问:“为什么你的回答和昨天不一样?”司马绍解释道:“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所以我觉得太阳近,长安远。”这一回答让在场的群臣都感到惊讶,也使得“日近长安远”这一典故流传至今。

“日近长安远”这一典故,寓意着人们对权力中心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在古代,长安作为国都,象征着权力和荣耀。人们渴望接近长安,却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实现。典故中的司马绍,虽然年幼,却能够巧妙地回答问题,表达了自己对长安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日近长安远”这一典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被广泛用于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中,成为表达人们对权力、地位和荣耀向往的象征。许多诗人、文学家在作品中引用这一典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文学作品中,“日近长安远”这一典故被广泛应用。例如,唐代诗人岑参在《登科后》中写道:“长安不可见,但见长安日。”表达了自己对长安的向往。宋代诗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今宵池上蟠桃席,咫尺长安日。”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盛况,同时也表达了对长安的思念。

在现实生活中,“日近长安远”这一典故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在追求权力、地位和荣耀的过程中,要认清现实,珍惜眼前的生活。同时,它也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总之,“日近长安远”这一典故,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权力中心的向往,也揭示了人生哲理和世事变迁。在今后的日子里,这一典故将继续传承下去,为人们提供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