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取义》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为了正义或道德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孟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道义的重视,认为在生命和道义之间,道义更为重要,即使要牺牲生命也要坚持道义。
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那些为了正义、为了道德、为了理想而英勇牺牲的人。
舍身取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舍身取义,这一成语源自于《孟子·告子上》,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典故。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典故起源——豫让刺赵襄子
舍身取义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晋国有位义士名叫豫让,他深受智伯的赏识和重用。智伯后来被三家联合打败,最终身亡。豫让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发誓要为智伯报仇,刺杀杀害智伯的主谋——赵襄子。
义士的壮举——三次行刺
为了完成刺杀赵襄子的任务,豫让采取了极端的措施。他先是装扮成一个残废的人,潜入赵襄子的厕所,试图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如厕时突然感到心跳加速,意识到有人要行刺,于是派人捉住了豫让。尽管豫让被释放,但他并未放弃,而是继续寻找机会。
后来,豫让用漆涂满全身,剃去胡须和眉毛,毁坏了自己的容颜,甚至吞炭改变声音,再次潜入赵襄子府中行刺。赵襄子依旧识破了豫让的伪装,将他捉住。在豫让再次被释放后,他仍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寻找机会。
义薄云天——赵襄子的感慨
在豫让第三次行刺时,他预先躲在赵襄子必经的桥梁下。当赵襄子走到桥上时,他的坐骑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意识到又是豫让在行刺,于是派人搜查。果然,在桥下找到了已经改变了容颜的豫让。
面对豫让的壮举,赵襄子感慨万分。他称赞豫让为义士,表示自己已经知道他的义举,但这一次他不能再放过了。于是,赵襄子让豫让自己了断。豫让被赵襄子的话所感动,请求赵襄子脱下袍子,他在袍子上刺了三刀后,自杀身亡。
舍生取义的精神内涵
舍身取义,意味着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被无数仁人志士所传承和发扬。从屈原投汨罗江,到文天祥宁死不屈,再到近代的革命先烈们,他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舍生取义,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舍身取义,这一成语典故,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新时代,我们应当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