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器晚成》的典故,成语典故《大器晚成》的起源与内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7 14:18:48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大器晚成》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是:“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句话的意思是: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

其中,“大器晚成”比喻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指办事慢腾腾,不慌不忙。但多指做大事情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常用来安慰或勉励那些大器晚成的人。

成语典故《大器晚成》的起源与内涵

成语“大器晚成”源于中国古代,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成长历程的描述,也是对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刻揭示。

成语的起源

“大器晚成”最早见于《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里的“大器”指的是古代的贵重器物,如鼎、钟等,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雕琢和制作才能完成。因此,“大器晚成”原意是指制作越大的器物越晚成型。

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器晚成”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比喻,用以形容那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种解释更加贴近现实,强调了人才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

成语的典故

关于“大器晚成”的典故,最为著名的是东汉末年的崔琰。崔琰自幼习武,直到23岁才开始读书求学。他勤奋刻苦,学问逐渐丰富。在袁绍手下做谋士时,他劝说袁绍整顿军纪,严惩掘坟盗墓等恶行。后来,崔琰成为曹操的谋士,为曹操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崔琰与曹植的故事

曹操想立三儿子曹植为太子,崔琰却极力反对,认为应该立长子。尽管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依然坚持公正,不偏袒亲属。这个故事体现了崔琰的公正无私,也反映了“大器晚成”这一成语所蕴含的道德品质。

崔琰对堂弟崔林的器重

崔琰的堂弟崔林年轻时并无成就,但崔琰却十分器重他,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崔林后来果然不负众望,成为魏文帝时期的司空,官至安阳侯。这个故事说明了“大器晚成”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成语的启示

“大器晚成”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总之,“大器晚成”这一成语不仅是对个人成长历程的描述,也是对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刻揭示。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有耐心,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