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叛亲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这个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四年》中的一段话:“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在《左传》中,这段话的背景是描述卫国大夫石碏对卫桓公的劝诫。当时,卫桓公被其弟州吁所杀,州吁自立为君。石碏认为州吁的篡位行为是违背道义的,因此他劝诫州吁要收敛自己的行为,否则会遭到众人的反对和亲人的背离。石碏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意思是说,如果州吁继续阻挠兵士,不施恩于百姓,那么他将失去众人的支持,同时也会失去亲人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将难以维持自己的统治。
这段话后来被概括为“众叛亲离”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完全孤立无援,被众人所反对和亲人所背离的境地。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道德、行为或政治上犯了严重的错误,导致失去了众人的信任和支持,从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众叛亲离——一个揭示人性孤立的成语典故
众叛亲离,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用以形容一个人在政治或生活中失去所有支持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起源
众叛亲离的成语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卫国。当时,卫国的国君卫桓公有两个兄弟,分别是公子晋和公子州吁。公子州吁性格凶残,野心勃勃,他看中了哥哥的地位,企图篡位。
篡位阴谋
公元前719年,卫桓公前往洛阳参加周天子的丧礼。州吁趁机在西门外设宴,邀请卫桓公。在宴会上,州吁趁卫桓公不备,突然拔出匕首将其刺杀。随后,州吁篡位成为新的国君。
残暴统治
州吁篡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对内实行残暴统治,对外则穷兵黩武。他害怕人民反对,便借对外战争转移视线。由于州吁的残暴和贪婪,百姓们纷纷反对他,甚至有人开始策划推翻他的统治。
众仲的预言
当时,鲁国的国君隐公得知州吁篡位和残暴统治的消息后,询问大臣众仲对州吁的看法。众仲回答说:“州吁只知道依仗武力,到处兴风作乱,老百姓是不会拥护他的;他为人十分残忍,杀戮无辜,谁还敢去亲近他呢?这样,老百姓反对他,的人也会逐渐离开他,他的统治怎么会长久呢?”
众叛亲离的结局
众仲的预言很快得到了验证。石儒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州吁的篡位和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他的众叛亲离,最终被推翻。这个故事成为了“众叛亲离”这个成语的典故。
成语的含义
众叛亲离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众人背叛,亲人离开。它揭示了一个人在失去所有支持者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因行为不端、品德败坏而失去朋友、亲人和社会支持的人。
成语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众叛亲离来形容那些因自私、贪婪、残暴等原因而失去朋友和亲人的人。例如:“他因为贪污腐败,最终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众叛亲离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个深刻的人性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修养,尊重他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