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见惯”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某事物常见,不足为奇。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赠李司空妓》。刘禹锡在诗中写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位名叫杜韦娘的歌女,她的美貌和歌声让刘禹锡赞叹不已。诗中的“司空见惯”指的是司空(官职名)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已经习以为常了。后来,人们就把“司空见惯”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事物常见,不足为奇。
司空见惯——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司空见惯”源于唐代,是汉语中常用的成语之一,用以形容某事物常见,不足为奇。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
一、成语的起源
“司空见惯”的典故最早记载于唐代文人孟棨的著作《本事诗·情感》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以及当时的一位司空。
二、故事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年轻时就中了进士,意气风发,一路升官,很快便担任了监察御史。由于参与王叔文领导的革新变法(永贞革新),刘禹锡遭到了贬谪,被贬到远州蛮荒之地为官。
三、人物关系
在大和元年,刘禹锡结束了20多年的流浪生涯,被调回洛阳任职,后又被任命为苏州刺史。此时,他的名气非常大,甚至可以说闻名天下,很多达官贵人皆以结交刘禹锡为荣。
四、成语典故
有一天,刘禹锡在苏州刺史任上,当地有一位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文名,邀请他到家中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诗兴大发,即兴赋诗一首:“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五、成语含义
在这首诗中,“司空见惯”一词的含义是指司空(李绅)对歌妓的表演已经习以为常,不再感到新奇。后来,人们便用“司空见惯”来形容某事物常见,不足为奇。
六、成语影响
“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在后世被广泛使用,成为形容事物常见、不足为奇的常用语。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态度,也体现了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七、成语传承
如今,“司空见惯”已成为汉语成语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后人传承和发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或使用这个成语,它已经成为汉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语“司空见惯”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代官职“司空”的职能,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成语的魅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成语的起源和含义,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