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比河清》是一句成语,出自《庄子·外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欲望无穷,很难满足。具体典故如下:
在《庄子·外物》中,庄子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叫“儒以”的人,他非常渴望得到一种叫做“九窍”的宝贝。为了得到这个宝贝,他四处寻找,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他终于找到九窍的时候,他发现这个宝贝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美好,反而给他带来了很多烦恼。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一个观点: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永远得不到满足。即使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也往往会发现那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
成语“笑比河清”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来的。它用来形容人的欲望无穷,很难满足。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件事情很难实现,或者某个人很难被满足。
笑比河清——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笑比河清”源于中国古代,用以形容一个人态度严肃,难见笑容。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北宋名臣包拯的感人故事。
“笑比河清”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宋史·包拯传》。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学家。他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著称,被誉为“包青天”。
包拯在任期间,多次为百姓谋福祉。他到任端州后,发现前任知州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征收几十倍的砚台,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包拯到任后,立即下令只造上贡朝廷的数目,一块也不能多,从而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包拯面对契丹在边境集结军队的紧张局势,他主动请缨,前往河北调发军粮。在漳河地区,他发现土地肥沃,但百姓却不能耕种,于是请求将民田一万五千顷全部归还给老百姓耕种,造福了河北的百姓。
包拯任开封府府尹时,因为京城复杂,百姓告状需要先写状子,再托府吏传进来,官吏容易从中作梗。包拯破除这个规矩,大开府门,让老百姓直接到堂上来陈述,这样官吏再也做不了手脚。
一次,开封发大水,水排不出去。包拯一调查,发现原因是许多权贵在疏通的河道上筑了许多花园、亭台。包拯限期他们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还拿出一张地契,说那块地是他的。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伪造的,于是依法将其惩处。
正是因为包拯一生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所以人们用“笑比河清”来形容他。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包拯的态度严肃,难见笑容,就像黄河的水一样清澈,没有一丝杂质。
“笑比河清”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包拯的品质,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它告诉我们,做人要正直、公正,对待事物要严肃认真,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如今,“笑比河清”这个成语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让“笑比河清”的成语故事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