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肩谄笑》的典故出自《论语·乡党》,是孔子的一段话,用来描述一种不自然的、讨好他人的表情。原文是:“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其中,“踧踖如也”被解释为“胁肩谄笑”,形容孔子在君王面前时那种拘谨、不自然的姿态,似乎在尽力讨好君王。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在上级面前过于拘谨、不自然,甚至带有讨好意味的言行。它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保持自然和真诚,而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做出不自然的行为。
成语典故——《胁肩谄笑》的由来与内涵
成语“胁肩谄笑”源于古代,用以形容人在权贵面前巴结奉承的丑态。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道德寓意。
成语起源——《胁肩谄笑》的典故故事
“胁肩谄笑”的典故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故事讲述了孟子与弟子公孙丑关于古代士人如何培养自己品德的一段对话。
故事背景——古代士人的交往礼仪
在古代,士人之间交往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如果士子不是诸侯的臣属,便不去拜见诸侯。这种礼仪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际交往的规矩。
故事情节——魏文侯与段干木、鲁穆公与泄柳的故事
故事中,魏文侯去看望名士段干木,段干木却跳墙躲开了;鲁穆公去看望贤人泄柳,泄柳关着大门不出来相见。这两件事都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权贵的不屈不挠。
故事高潮——阳货与孔子的故事
阳货是春秋时期鲁国执政者季孙氏的总管,他想要孔子去拜见他,但自己放不下架子,不肯先去拜访孔子。于是,阳货派人给孔子送去了一只蒸乳猪,希望孔子能亲自登门答谢。孔子对阳货并无好感,也采取阳货的办法,打听到阳虎不在家再去答谢。
故事结局——孔子对“胁肩谄笑”的看法
孔子认为,向权贵献媚、曲意奉迎是可耻的。正如曾子所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这句话意味着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
成语内涵——《胁肩谄笑》的道德寓意
成语“胁肩谄笑”揭示了古代社会中,一些人为了迎合权贵,不惜降低自己的尊严,做出丑态百出的行为。这种道德败坏的现象,警示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向权贵低头,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
成语影响——《胁肩谄笑》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虽然等级制度已经逐渐消失,但“胁肩谄笑”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真诚和尊重,不因权势而改变自己的本性。
成语“胁肩谄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承了古代士人的道德观念。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做一个有尊严、有骨气的人。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现象,警惕“胁肩谄笑”的道德败坏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正直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