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守东京(开封)的历史事件是两宋之际以李纲、宗泽等抗战派将领为首的宋朝军民抗击金军侵略、保卫首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的重要战争。以下是这一事件的具体经过和背景:
1. 背景: 金军南下:宣和七年(1125年),金朝统治者借口宋朝破坏双方订立的海上盟约,南下侵掠宋朝。金军分兵两路,东路由完颜宗望率领,西路由粘罕统帅,分别从东西两路进攻宋朝。 朝廷内部分歧:当时,宋徽宗和宋钦宗等妥协投降派力主与金军和谈、割地求和,而以李纲、宗泽为代表的抗战派则坚决主张抵抗。
2. 李纲的任命: 初期反对迁都: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初围开封,李纲竭力反对钦宗迁都,被任命为京城四壁守御使,负责开封的防御。 团结军民:李纲团结开封城的军民,仅用四天时间便将防御体系准备妥当,成功抵御了金军的多次进攻。
3. 战斗过程: 顽强抵抗:在李纲的指挥下,宋军多次打退金军的进攻。金军使用火船和云梯攻城,李纲指挥士兵用挠钩约住火船,用火烧毁云梯,用箭射杀金兵。 民众支持:在李纲的领导下,开封城中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甚至有死士从城中出来偷袭金军,斩杀了金环三太子。
4. 最终结果: 内部妥协:尽管宋军多次打退金军的进攻,但由于朝廷内部的妥协投降派不积极抗战,最终导致北宋王朝在靖康之难中遭受重创。 李纲被罢免:在金兵北退之后,投降派再次得势,李纲被迫离开开封,各路勤王之师和民兵组织被遗散,防务空虚。
5. 历史评价: 李纲的贡献:李纲在东京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几近一己之力指挥了这场战斗,若非遭人排挤,他本可救下北宋。 北宋的失败:尽管李纲和抗战派将领们英勇抵抗,但由于朝廷内部的妥协投降派,最终北宋未能守住东京,导致靖康之难的发生。
综上所述,李纲守东京是北宋末年一场重要的保卫战,李纲在其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抗战决心,但由于朝廷内部的妥协投降派,最终未能改变北宋灭亡的命运。
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年著名的抗金名臣,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尤其是他在东京保卫战中的英勇表现,更是被后人传颂。本文将详细讲述李纲守东京的历史故事。
背景:金兵压境,北宋危在旦夕

金太宗灭了辽朝之后,借口宋朝收留了一名辽朝逃亡的将领,分兵两路进攻北宋。西路由宗翰(又名粘罕)率领,攻打太原;东路由宗望(又名斡离不)率领,攻打燕京。两路大军约定在东京会师,对北宋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李纲挺身而出,坚决抵抗金兵

面对金兵的威胁,北宋朝廷内部分为抵抗派和投降派。满朝文武大臣吓得不知所措,只有太常少卿李纲坚决主张抵抗金兵。他坚定地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他的带领下,北宋朝廷开始积极备战。
宋徽宗退位,宋钦宗即位

随着金兵的逼近,宋徽宗看到形势危险,又气又急,竟然昏厥过去。大臣们手忙脚乱地把他扶起,并请太医急救。徽宗醒来后,写下传位东宫的诏书,宣布退位。不久,他带着二万亲兵逃出东京,到亳州避难去了。太子赵桓即位,成为宋钦宗。
李纲升任兵部侍郎,积极备战
宋钦宗即位后,把李纲提升为兵部侍郎,并下诏亲自讨伐金兵。李纲不负众望,积极备战,组织军民共同抵抗金兵。宋钦宗并不比他父亲强多少,心里七上八下没主意。
东京保卫战:李纲英勇坚守
宋军在前线接连打败仗,东京吃紧起来。宰相白时中、李邦彦劝宋钦宗逃跑,宋钦宗也动摇了。李纲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求见宋钦宗,坚决反对逃跑。他提出许多防守措施,并要钦宗团结军民,共同坚守。
金兵攻至东京城下,李纲招募敢死队
不久,金兵攻至东京城下。李纲招募敢死队二千人,在城下列队防守。他英勇善战,抵挡金兵多次攻击,歼敌无数。金主宗望眼看东京城防坚固,一时攻不下,就一面派人与宋讲和,一面攻城。
议和失败,功亏一篑
宋钦宗一味求和,李纲虽英勇坚守,在对自己极其有利的情况下,却被钦宗浪费战果。最终,议和失败,功亏一篑。李纲守东京的历史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抵抗外侮的象征。
李纲守东京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英勇与坚韧。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在新时代,我们更要铭记历史,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