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古》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在《左传》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经历了许多困苦,最终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人心险恶的人,感受到了人心的不古。
具体来说,故事中提到了重耳在流亡途中遇到了一个名叫介之推的人。介之推曾经帮助过重耳,但在重耳成为国君后,介之推却选择了隐居山林,不愿意接受重耳的赏赐。重耳为了寻找介之推,甚至放火烧山,但介之推仍然不出来。最终,介之推和他的母亲被烧死在山中。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因此,后人用“人心不古”来形容人心奸诈、刻薄的现象。
人心不古的起源与演变
“人心不古”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文学,用以形容现代社会风气与古人相比,人心变得奸诈、刻薄,缺乏古人的忠厚淳朴。这一成语的起源,与元代著名曲家刘时中的作品密切相关。
刘时中的《端正好》与“人心不古”的诞生
刘时中,元代著名曲家,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元顺帝天历二年,江西大旱,灾民受难,刘时中目睹此景,创作了两套散曲《端正好》,上呈江西道廉访使高纳麟。其中,第一套散曲详细描述了饥荒时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愤怒地斥责了奸商富豪趁火打劫的罪行,展现了元代社会严重的阶级压榨。第二套散曲则揭露了官吏的无能与违法乱纪,刘时中形容一群暴发户般的官员为“没见识街市匹夫”,彼此狼狈为奸,勾结作恶,完全不顾百姓生计。在作品中,刘时中感叹:“不是我要讲他们的坏话,但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邪恶战胜正义?现在的人根本完全丧失了旧时代的淳朴,明明是人,但行事却如禽兽一般。”这段话后来演变为“人心不古”这一成语。
成语“人心不古”的演变与流传
“人心不古”这一成语,最初出现在刘时中的《端正好》中,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广泛流传的成语。在明清时期,这一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戏曲、民间故事等,用以表达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古人淳朴品质的怀念。例如,在清·李汝珍的《镜花缘》第五十五回中,就有“奈近来人心不古,都尚奢华”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
“人心不古”与“世态炎凉”的关系
“人心不古”与“世态炎凉”这两个成语,都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和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其中,“人心不古”侧重于人心变得奸诈、刻薄,缺乏古人的忠厚淳朴;而“世态炎凉”则侧重于社会风气的变化,人们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别人失势时就十分冷淡。这两个成语相互关联,共同揭示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和人们对现实的反思。
人心不古的启示
“人心不古”这一成语,虽然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批评,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古人的忠厚淳朴的怀念,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人心不古”这一成语,源于刘时中的《端正好》,经过漫长的演变,成为了一个广泛流传的成语。它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和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关注道德品质的培养,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