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穿铁砚》是一则关于勤奋学习的典故,主要讲述的是北宋时期文学家、书法家范仲淹(字希文)的故事。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成长经历中充满了勤奋与坚持。
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勤奋好学。据传,他年轻时曾在一家寺庙里读书,因为家境贫困,他买不起笔墨纸砚。为了继续学习,他只能借用寺庙的石头当砚台,用木炭代替墨,用竹片当笔。因为长时间地磨擦,石头被磨穿了一个大洞,这就是“磨穿铁砚”的由来。
这个故事强调了范仲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和文豪。它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范仲淹的事迹不仅激励了无数后来者,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千古名句,体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
磨穿铁砚——勤奋与恒心的象征
成语“磨穿铁砚”源于中国古代,是形容人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象征。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一个关于勤奋与恒心的感人故事。
一、成语的由来
成语“磨穿铁砚”最早见于五代后晋时期,由桑维翰的故事演变而来。桑维翰,字国侨,洛阳人,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二、桑维翰的奋斗历程
桑维翰自幼聪颖,酷爱读书。他一心想考取进士,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玩笑。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时,主考官因桑维翰的姓氏“桑”与“丧”同音,而将他拒之门外。
面对挫折,桑维翰并未气馁。他坚信自己的才华,决心再次挑战命运。第二次考试,他写下了《日出扶桑赋》,大赞扶桑的美丽,却依然未能如愿。有人劝他放弃科举,通过其他途径求仕,但他坚定地表示:“只有磨穿铁砚,才能实现我的抱负。”
三、铸铁砚的决心
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桑维翰定制了一块铁砚。他告诉身边的人:“只有当这块铁砚磨穿,我才会考虑其他途径。”这块铁砚成为了他勤奋学习的象征,也成为了他战胜困难的信念。
四、最终的成功
在桑维翰的坚持下,他最终在第三次考试中脱颖而出,考取了进士。他的故事传为佳话,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五、成语的意义
成语“磨穿铁砚”寓意着勤奋与恒心。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以桑维翰为榜样,磨砺自己的意志,勇往直前。
六、成语的运用
成语“磨穿铁砚”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用它来形容那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人,也可以用它来激励自己,提醒自己要持之以恒。
例如:“他为了考研,每天起早贪黑,磨穿铁砚,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勤奋学习)
再如:“他面对困难,从不退缩,磨穿铁砚,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持之以恒)
成语“磨穿铁砚”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让我们以桑维翰为榜样,磨砺自己的意志,勇往直前,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