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渴掘井》的典故,成语典故——《临渴掘井》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6 17:27:47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临渴掘井》的典故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的意思是,等到口渴了才去挖井,等到战斗时才去铸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

这个典故用来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结果往往无法解决问题。它强调了事先预防、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避免临时抱佛脚。

成语典故——《临渴掘井》

成语“临渴掘井”源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事到临头才想办法,没有事先准备的行为。

成语“临渴掘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描述:“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的意思是,病已经形成了才去用药,乱已经形成了才去治理,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战斗时才去铸锥,这不是太晚了吗?这句话揭示了事后补救不如事先预防的道理。

关于“临渴掘井”的故事,有一个著名的典故。春秋时期,鲁昭公因为年轻幼稚,听信谗言,激怒了季氏、叔孙氏、孟氏三大家族。三大家族联合起来率兵攻打昭公,昭公因此而出逃到齐国。齐景公热情地招待了他,并问他:“你还这么年轻,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地步呢?”鲁昭公叹了一口气说:“以前也有很多人拥护我,我却没有善待他们;也有很多人向我劝谏,我却从来都不听。以至于到如今,朝野上下都没有人肯辅佐我了,我身边全是只会阿谀奉承的小人。”齐景公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警示作用,就问齐国大夫晏子:“要是我帮鲁昭公回国,他会不会成为一个贤明的君王呢?”晏子摇了摇头说:“我觉得不会。只有愚蠢的人才总是后悔,认为只要再来一次,他就会变聪明。一个人被水淹了才去打听水的路线,迷失方向后才想起来问路怎么走,这就好像敌军攻到城外才急忙铸造兵器一样,临渴掘井,再快也来不及了。鲁昭公已经失了人心,鲁国又大乱,就算他想挽回又能怎么样?”晏子的话揭示了“临渴掘井”的含义,即事后补救不如事先预防。

成语“临渴掘井”的含义是: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等到事情发生了才手忙脚乱地去应对的人。

成语“临渴掘井”在句子中的使用通常是贬义的,用来批评那些不注重事先准备,只顾眼前利益,不思长远的人。例如:“他总是临渴掘井,遇到问题才去想办法,这样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成语“临渴掘井”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任何事情上,我们都应该有预见性和计划性,提前做好准备,避免临时抱佛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从容应对,取得成功。

成语“临渴掘井”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不仅被用来批评那些不注重事先准备的人,还常常被用来教育后人,提醒人们要注重预防,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想办法。

总之,“临渴掘井”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注重事先准备,避免临时抱佛脚。这个成语不仅具有深刻的寓意,而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