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漆身吞炭是一个著名的成语典故,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赵策一》。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豫让是晋国的一位义士,他先后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家臣,但未能得到重用。后来,他转投智伯门下,智伯对他非常赏识和宠爱。
豫让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决定为其报仇。他先是改名换姓,伪装成服劳役的刑徒,混入赵襄子宫中,企图刺杀赵襄子。他的计划被赵襄子识破,赵襄子感于他的忠义,放了他一马。
豫让并未因此放弃报仇的念头。他进一步采取了极端的措施:用漆涂遍全身,使皮肤溃烂,如同生癞疮;吞下炭火,使声音嘶哑。他还剃掉了胡子和眉毛,彻底改变了音容面貌,以至于连他的妻子和朋友都认不出他。豫让再次潜入赵襄子的行刺计划中,但最终未能成功,被赵襄子再次发现。
赵襄子再次放过了豫让,并允许他用自己的剑击打自己的衣服,以寄托为主报仇的意愿。豫让在完成这个心愿后,伏剑自杀,以示对智伯的忠诚和报恩之情
豫让漆身吞炭——忠义与复仇的传奇故事
豫让漆身吞炭,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它讲述的是春秋末期晋国豫让为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不惜改变自己的形象,忍辱负重,最终矢志复仇的故事。
一、智伯的恩遇与豫让的忠诚
智伯是春秋末期晋国的权臣,他赏识豫让的才华,将其视为心腹。智伯最终被赵襄子所杀,豫让深感悲痛,发誓要为智伯报仇。豫让原本在范氏、中行氏手下默默无闻,后来投到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赏识,这使豫让对智伯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二、漆身吞炭的决绝
为了报仇,豫让采取了极端的措施,他将自己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形象和声音,以便潜入赵襄子的宫中行刺。他的妻子和最知心的朋友都认不出他,但豫让依然坚定地走上了复仇之路。
三、复仇未果,忠义永存
豫让的复仇计划虽然未能成功,但他忠义的行为却感动了世人。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将他放走。豫让并未因此放弃复仇,他再次潜入赵襄子的宫中,但最终还是被赵襄子识破。豫让在临死前,请求赵襄子赐予他一件衣服,以此作为他复仇的见证。赵襄子被豫让的忠义所感动,答应了豫让的请求。豫让在击打赵襄子的衣服后,拔剑自刎,以示对智伯的忠诚和对赵襄子的敬意。
四、漆身吞炭的典故意义
豫让漆身吞炭的故事,不仅展现了豫让对智伯的忠义,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士人的复仇精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义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使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豫让漆身吞炭的行为,成为了后世人们传颂的佳话。
五、豫让漆身吞炭的启示
豫让漆身吞炭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首先,我们要学会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其次,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要勇往直前。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以义报恩。
豫让漆身吞炭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它不仅展现了豫让对智伯的忠义,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故事将永远流传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发扬这些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