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甘雌伏》的典故,不甘雌伏——东汉赵温的壮志与行动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6 16:45:16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不甘雌伏”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不甘心处于无所作为的境地。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赵典传》中的故事。具体来说,东汉末年,成都著名学者赵典的侄儿赵温,年轻时有大志,他在担任京兆郡丞时感到很不得志,常常叹息不能为国家立功。他对朋友感慨地说:“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这句话表达了他不甘心屈居人下、无所作为的心态。后来,赵温毅然辞去官职,回家后还在灾荒之年把家中的存粮拿出来救济穷人。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具有进取心,不甘落后,积极向上。例如,在现代语境中,我们可以说“好男儿当不甘雌伏、奋励自强,岂可满足于现实,不求上进!”

不甘雌伏——东汉赵温的壮志与行动

在中国古代成语中,“不甘雌伏”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它源于东汉时期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赵温的学者,他不满于现状,不甘于雌伏,最终成就了非凡的功业。

一、成语的由来

“不甘雌伏”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赵典传》。其中记载了赵温的一段名言:“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这句话表达了赵温不甘于平庸,渴望有所作为的强烈愿望。

二、赵温的生平

赵温,字子柔,东汉末年成都人,是著名学者赵典的侄儿。他自幼聪颖,博学多才,尤其擅长经书。成年后,赵温被任命为京兆丞,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在官场上并未得到重用,这让他深感不满。

三、不甘雌伏的决心

在担任京兆丞期间,赵温常常感叹自己无法为国家立功,他深感“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的无奈。这种不甘于雌伏的心态,让他决定辞去官职,回归故里,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四、赵温的壮举

回到家乡后,赵温在灾荒之年,毅然将家中存粮拿出救济穷人,他的善举得到了州郡的传颂。公元184年,汉灵帝去世,皇子刘辩继位,何太后临朝,何进掌朝政。赵温被任命为侍中,并在董卓废立皇帝的过程中,与汉献帝一同抵达长安,被封为江南亭侯,代替杨彪做司空。

五、成语的影响

“不甘雌伏”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赵温个人的精神风貌,也成为了后世人们追求进步、奋发向前的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应甘于平庸,而应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赵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甘雌伏、奋发向前的英雄形象。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更应传承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