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奉公》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得失。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
据《后汉书·祭遵传》记载,祭遵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他为人正直,严于律己,深受百姓爱戴。有一次,祭遵奉命出征,途中经过自己家乡。他的部下建议他利用这个机会回家探望家人,但祭遵却坚决拒绝了。他说:“我奉命出征,职责在身,不能因为私事而耽误公事。”于是,他继续带领部队前进,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体现了祭遵克己奉公的精神,他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后来,人们用“克己奉公”这个成语来赞扬那些以公事为重、不谋私利的人。
克己奉公——东汉祭遵的廉洁典范
克己奉公,这个成语源于东汉时期的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名叫祭遵的官员如何以公事为重,克己奉公,成为后世廉洁奉公的典范。
祭遵其人——知书达理,出身豪门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阳人。他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却非常俭朴。这种与众不同的品质,为他日后成为克己奉公的典范奠定了基础。
投奔刘秀——军中执法,严明军令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后来,祭遵随军转战河北,担任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在任职期间,他执法严明,不徇私情,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依法处置——刘秀家仆犯法,祭遵斩立决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处罚祭遵。但有人劝谏刘秀,认为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只有如此才能号令三军。最终,刘秀采纳了劝谏,没有处罚祭遵,反而封他为征虏将军,封颖阳侯。
克己奉公的精神——为官从政者的价值追求
克己奉公的精神,不仅体现在祭遵的身上,也成为了为官从政者的价值追求。在共产党人的世界里,公与私、廉与贪,从来都是泾渭分明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立下的“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亲情三原则,以及周恩来同志定下的“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十条家规,都是对克己奉公精神的生动诠释。
克己奉公,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弘扬这种精神,做到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让我们以祭遵为榜样,克己奉公,永葆廉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