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皆知》的典故源自《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回到许昌,想要重整旗鼓,再次与孙权和刘备争夺天下。他发现自己的部下和百姓们都已经对战争感到疲惫,不愿意再跟随他出征。
曹操为了激励士气,于是召集众将,对他们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我虽然暂时失利,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东山再起,重新统一天下。希望各位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共同为我出谋划策。”
曹操的话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部下们纷纷摇头,表示不愿意再打仗。曹操见状,心中十分焦急,于是再次对他们说:“各位难道不知道,天下大势,已经路人皆知了吗?我们如果不趁机而起,就会被别人所取代。希望各位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共同为我出谋划策。”
“路人皆知”这个典故,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它用来形容某件事情已经非常明显,已经不需要再解释或说明。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用“路人皆知”来形容天下大势,意思是说天下已经处于分裂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已经非常明显,不需要再解释或说明。这个典故后来也被用来形容其他一些明显的事情。
成语典故《路人皆知》的由来与内涵
成语“路人皆知”源于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的背景。
成语的起源与出处
“路人皆知”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晋春秋》,作者为晋代的习凿齿。这个成语的完整表述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用以形容司马昭的野心非常明显,以至于连普通百姓都能看穿。
典故背后的历史背景
要理解“路人皆知”这个成语,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当时,魏国权臣司马懿及其家族掌握了朝政大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继续扩大家族势力。
司马昭的野心与曹髦的反抗
司马昭野心勃勃,意图篡夺皇位。他对待年轻的魏帝曹髦毫不尊重,甚至威胁要封自己为晋公。曹髦对此感到愤怒,他意识到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力被严重削弱,甚至可能面临被废黜的命运。
成语的典故故事
在司马昭的威胁下,曹髦决定采取行动。一天,曹髦召集心腹大臣,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坐视不管,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这句话表明了曹髦对司马昭野心的认识,以及他决心反抗的决心。
成语的流传与影响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传播,成为形容野心明显、为人所共知的一个常用成语。它不仅反映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也揭示了权力斗争中野心与反抗的矛盾。
成语的用法与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路人皆知”这个成语通常用作贬义词,用以批评那些野心勃勃、行事张扬的人。它既可以作宾语,也可以作定语,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成语的启示与思考
成语“路人皆知”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对人性、权力和道德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权力的游戏中,野心和欲望往往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警惕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实意图。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路人皆知”这个成语的由来、内涵以及它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段生动的历史故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