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纵七禽》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当时,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听说董卓被杀,起兵攻入长安。王允、吕布等人虽然杀了董卓,但却无力对抗李傕等人的军队。吕布建议王允离开长安,但王允却坚持要留在长安,最终被李傕等人俘虏并杀死。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为了保命,曾经七次投降李傕等人,每次投降都会被李傕等人所擒,因此被称为“七纵七禽”。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并非历史事实。在历史上,吕布虽然曾经多次投降,但并没有发生过“七纵七禽”的事情。
这个故事反映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虚构和夸张。同时,也体现了吕布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特点,即他虽然勇猛善战,但缺乏忠诚和信义,常常为了保命而投降敌人。
七纵七禽——诸葛亮的智谋与孟获的归顺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令人称道的故事,其中“七纵七禽”便是其中之一。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讲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南中彝族首领孟获之间的智斗,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与孟获的归顺。
背景介绍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当时,南中地区(今云南、四川、贵州交接地带)的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因不满蜀汉的统治,多次纠集部下反抗。诸葛亮为了平定南中,决定亲自出征。
初次交锋
诸葛亮率军与孟获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经过一番激战,蜀军佯装败退,孟获趁机追击。他并未意识到这是诸葛亮的计谋。在追击过程中,孟获的军队被蜀军包围,孟获本人也被生擒。
初次释放
孟获被擒后,诸葛亮并没有杀他,而是亲自给他松了绑,并劝他归顺蜀汉。孟获心中不服,认为诸葛亮只是利用他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诸葛亮决定放他回去,让他再次组织军队反抗。
七纵七禽
孟获回到南中后,再次纠集部下,准备袭击蜀军。诸葛亮早已看穿了他的心思。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诸葛亮多次故意放走孟获,让他重新组织军队。就这样,孟获被诸葛亮“七纵七禽”了七次。
心服口服
在第七次被诸葛亮放走后,孟获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感叹道:“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从此,孟获真心归顺蜀汉,南中地区也得以安定。
典故影响
“七纵七禽”这个典故,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也体现了他的仁德。诸葛亮通过七次释放孟获,最终让孟获心服口服,归顺蜀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宽容和智慧比武力更能解决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类似“七纵七禽”的故事,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知识,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诸葛亮与孟获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智谋与仁德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