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苟延残喘》的典故,苟延残喘——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6 10:40:35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苟延残喘》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勉强维持生存,形容处境非常艰难,几乎无法继续下去。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是:“彼竭我盈,故克之。归而蒇定,王卒正,齐师克城,城人歼,彼竭我盈,故克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当时楚国和齐国交战,楚军疲惫不堪,而齐军则士气高涨,最终齐军战胜了楚军。这里的“彼竭我盈”就是指楚军疲惫不堪,而齐军则士气高涨。

后来,人们将“彼竭我盈”这个成语简化为“苟延残喘”,用来形容处境非常艰难,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例如,在《聊斋志异·促织》中,就有“苟延残喘,以俟时变”的描述,意思是勉强维持生命,等待时机的变化。

苟延残喘——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苟延残喘”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与韩忠献王》一书,后来被广泛使用,成为汉语中一个常用的成语。

成语释义

“苟延残喘”中的“苟”意为暂且、勉强,“延”指延续,“残喘”则是指临死前的喘息。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在困境中勉强维持生存。

典故出处

关于“苟延残喘”的典故,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较为广泛流传的版本出自《中山狼传》。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在中山狩猎时,射伤了一只狼。狼中箭后,拼命逃窜,赵简子驱车追赶。在追赶过程中,遇到了东郭先生,狼请求东郭先生帮助它躲进书袋中,以苟延残喘。东郭先生出于同情,答应了狼的请求。

故事发展

东郭先生带着狼继续前行,狼在书袋中苟延残喘。狼在恢复体力后,却对东郭先生产生了敌意,企图吃掉他。东郭先生意识到狼的忘恩负义,于是设法将狼从书袋中赶出。狼逃走后,东郭先生感慨万分,认为狼的忘恩负义是人类社会的缩影,于是将这段经历写成《中山狼传》。

成语的演变

“苟延残喘”这个成语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成语。它不仅用来形容人在困境中勉强维持生存,还可以用来形容政权、军队或其他集团在面临崩溃时的挣扎。在句子中,它既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具有丰富的语法用法。

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苟延残喘”的近义词有“苟且偷生”和“苟全性命”,而其反义词则是“宁死不屈”和“视死如归”。这些词语共同构成了成语的语义场,使人们对“苟延残喘”这个成语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成语的用法和感情色彩

在句子中,“苟延残喘”一般作谓语或定语,含有贬义。它用来形容人在困境中的无奈和挣扎,表达了对生命力的尊重和对生存的渴望。同时,它也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念的变迁,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成语的传承与影响

“苟延残喘”这个成语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还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被广泛使用,成为人们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语“苟延残喘”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念的变迁。这个成语的传承与影响,使其成为汉语中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