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高望重》的典故,德高望重的由来与内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6 09:59:25 浏览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德高望重”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声望很高。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道德和声望方面都受到人们尊敬和敬仰的人。

关于“德高望重”的典故,最著名的来源之一是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这段历史记载了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其中包括了他的舅舅狐偃。狐偃在重耳流亡期间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在重耳流亡期间,他曾经受到了许多人的冷遇和排挤,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最终,在狐偃等人的帮助下,重耳成功回到了晋国,并成为了晋国的国君。在他的统治下,晋国变得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因此,人们常用“德高望重”来形容那些像狐偃一样,品德高尚、声望很高的人。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保持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不断努力,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

德高望重的由来与内涵

德高望重,这个成语源于我国历史,最早见于《晋书》。它由“德”和“望”两个词组成,分别代表着品德和声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品德高尚、声望很高的人,尤其是那些年纪较大、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地位和广泛影响力的人物。

成语的典故故事

德高望重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有一位名叫富弼的读书人,他出身贫寒,但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26岁时便踏上了仕途。富弼在官场上始终以朝廷和百姓的利益为重,竭尽全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富弼的英勇事迹

在宋仁宗庆历二年,北方的契丹率兵压境,要求宋朝割让关南大片领土。国难当头,富弼受命前往契丹宫中谈判。在交涉中,他不顾个人安危,慷慨陈词,成功地劝说契丹放弃割地要求,维护了北宋王朝的利益。这一举动使得富弼在朝廷内外声名鹊起,被誉为“德高望重”的典范。

富弼的赈灾行动

六年后,黄河决口,河北70万灾民背井离乡,涌向京东。当时的贬官富弼在青州听说后,立刻行动起来。他张贴榜文募集粮食,运往各灾区散发,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富弼的这一善举,使得他在百姓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更加彰显了他的德高望重。

司马光的赞誉

富弼在处理外交、边防及赈济灾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先后担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司马光在评价富弼时,称他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这一赞誉使得“德高望重”这个成语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德高望重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德高望重的人依然备受尊敬。他们不仅在道德品质上为人称道,还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德高望重的人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品德高尚,为人正直。

学识渊博,具有丰富的经验。

关心社会,乐于助人。

勇于担当,敢于负责。

德高望重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品德和声望的高度评价,更是对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的崇高赞誉。在新时代,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德高望重的精神,努力成为品德高尚、声望很高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