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同伐异》的典故源自《后汉书·党锢列传序》。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它用来形容人们因立场、利益、观点等原因而结成小集团,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攻击和排挤。
这个典故的背景是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一些官员和士人开始结成小集团,互相勾结,排斥异己。其中最著名的是“党锢之祸”,指的是东汉末年,由于宦官专权,一些士人因反对宦官而遭到迫害,被指控为“党人”,遭到逮捕和杀害。
这个典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因立场、利益、观点等原因而结成小集团,互相勾结,排斥异己。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我们应该警惕这种现象,倡导团结、包容、多元的价值观,避免因立场、利益、观点等原因而结成小集团,互相攻击和排挤。
党同伐异的起源与演变
“党同伐异”这一成语,源于西汉时期,是古代中国政治斗争中的一种现象。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结成党派,只认同和拥护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而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排斥和攻击。
成语典故
据《后汉书·党锢传序》记载,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汉宣帝时,萧望之在黄家藏书楼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儒学讨论。在讨论中,儒生们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视为同党,而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攻击,这种现象被称为“党同伐异”。
历史背景
西汉时期,由于儒家思想的兴起,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观点。这些学派和观点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和斗争。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观点,一些人开始结成党派,排斥异己。这种现象在政治、文化、学术等领域都有所体现。
成语释义
“党同伐异”中的“党”指的是结成团伙,“同”指的是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伐”指的是攻击,“异”指的是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因此,“党同伐异”指的是结成团伙,只认同和拥护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而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排斥和攻击的行为。
成语用法
1. 在这个团队中,有些人总是党同伐异,导致团队氛围紧张。
2. 政治斗争中,党同伐异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成语影响
“党同伐异”这一成语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揭示了人性中的一些弱点。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具有警示意义,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避免结党营私,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
成语演变
随着历史的发展,“党同伐异”这一成语的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古代,它主要指的是政治斗争中的现象;而在现代,它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态度。
结论
总之,“党同伐异”这一成语源于西汉时期,是古代中国政治斗争中的一种现象。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结成党派,只认同和拥护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而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排斥和攻击。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警示意义,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避免结党营私,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