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骥伏枥》的典故,老骥伏枥——曹操的壮志豪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6 08:49:14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老骥伏枥》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杜甫。杜甫在他的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老马虽然已经伏在马槽旁边,但它的志向仍然是远大的,想要奔驰千里。同样,烈士即使到了暮年,他们的壮志也不会消减。

这个典故形象地比喻了那些虽然年纪已经大了,但仍然怀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它鼓励人们,无论年龄多大,都不应该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老骥伏枥——曹操的壮志豪情

老骥伏枥,这个成语源自于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曹操的故事,它不仅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体现了曹操晚年依然雄心勃勃的壮志豪情。

成语释义

“老骥伏枥”中的“骥”指的是良马、千里马,“枥”则是指马槽,养马的地方。这个成语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但仍然怀揣着雄心壮志,不因岁月流逝而放弃追求。

典故出处

关于“老骥伏枥”的典故,最早见于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一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首诗表达了曹操即便在晚年,依然怀揣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曹操的生平与壮志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消灭董卓势力到镇压黄巾军起义,再到逐步统一北方,曹操的雄才大略和坚定意志令人敬佩。

官渡之战与北征乌桓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从此军威大振。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了乌桓,企图卷土重来。为了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曹操在公元207年亲自统帅大军北上远征乌桓。

老骥伏枥的壮志

当时曹操已年过半百,古人认为50岁即为衰老。曹操心中明白,为了实现统一北方的宏图大业,他必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在长达几个月的艰苦行军作战中,曹操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最终在白狼山一带大败乌桓,彻底统一了北方。

曹操的诗歌与情感

在北征乌桓的过程中,曹操不仅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观沧海》一诗更是表达了他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对统一天下的坚定信念。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的一生,正是这句成语的生动写照。他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在精神上激励着后人。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老骥伏枥”这个成语中汲取力量,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