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官守法”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准备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故事。当时,秦孝公为了提高农民与将士的地位,决定进行变法。这一决定遭到了大夫甘龙与杜挚的强烈反对。商鞅则据理力争,认为甘龙和杜挚的话只是世俗之言,他们只能安于故俗,溺于所闻,只能“居官守法”,而不懂得变法可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道理。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普通人安于旧有的习俗,学者则沉迷于所听到的知识,因此他们只能谨守现成的礼法,而不懂得在法律之外进行变通和创新
居官守法的起源与含义
“居官守法”这一成语源于战国时期,最早见于《商君书·更法》。它原本指的是担任官职的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奉行成法。这一成语在古代被广泛使用,用以强调官员应当廉洁自律,不违法乱纪。
商鞅变法与居官守法的提出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旨在富国强兵。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商鞅提出了“居官守法”的理念。他认为,一般人安于旧俗,学者溺于所闻,这两类人可以让他们做官守法,但不能与他们讨论法制以外的事。
居官守法的典故故事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在推行新法时,遭到了大夫甘龙和杜挚的反对。甘龙认为,按照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章而百姓安定不乱。而商鞅则坚持认为,一般人往往习惯于旧的习俗,读书人也往往陷于自己的见闻难以自拔。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法之外的开创大业。
居官守法的历史影响
商鞅的变法改革,使得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而“居官守法”这一理念,也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成为了官员的行为准则,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清明与否的重要标准。
居官守法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居官守法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官员廉洁自律、依法行政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居官守法不仅是对官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居官守法的具体体现
居官守法在具体体现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滥用职权。
廉洁自律,不谋取私利。
公正无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勤政为民,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居官守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继续弘扬这一美德,让每一位官员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为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