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小失大》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因贪图小利而损失大利,得不偿失。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淮南子·说林训》。
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民,他种的庄稼长得非常好,但是有一天,他发现田里有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根上。他非常高兴,因为他可以不用费劲就得到一只兔子。从此,他不再努力耕种,而是每天守在树根旁,希望能再捡到撞死的兔子。结果,他的庄稼都荒废了,他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因为贪图小利而放弃长远的目标和努力。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贪小失大的典故起源与内涵
在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成语典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其中,“贪小失大”这一成语,便源自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故事,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用以警示人们不要因小失大。
典故背景与人物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希望振兴国家。他广招天下贤才,以增强国家实力。赵人乐毅原本在魏国当官,因不被信任而离开,后投奔燕国,深得燕王赏识,被拜为亚卿。乐毅忠心耿耿,为燕国尽职尽责,使燕国实力日益增强。
齐国的困境与应对
与此同时,燕国的仇敌齐国却日益衰落。燕王见时机成熟,便委任乐毅为大将,联合秦、韩、魏、赵四国军队,共同进攻齐国。齐王得知消息后,急忙调兵遣将,任命触子为先锋官,在济水一带迎战。
触子的守势与齐王的失误
触子见联军来势汹汹,为了避其锋芒,决定坚守壁垒,不战而屈人之兵。他认为,五国联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彼此之间有嫌隙,时间长了必然出现摩擦。而且,联军远道而来,粮食等物资都要从国内长途运输,长此以往,拖也能把联军拖死。
齐王却在这个关键时刻犯了错误。他见触子只守不攻,便认为联军已经疲惫不堪,于是决定亲自率军出战。这一决定,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贪小失大的悲剧
就在乐毅一筹莫展之际,糊涂的齐王却帮了联军的大忙。他见触子只守不攻,便认为联军已经疲惫不堪,于是决定亲自率军出战。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正是乐毅所期待的战术。齐王亲自率军出战,使得原本稳固的防线出现了漏洞。
乐毅趁机发动总攻,齐军大败。而齐王在败退途中,又因为贪图小便宜,中了燕军的计谋,最终导致齐国灭亡。这个故事,便成为了“贪小失大”这一成语的由来。
贪小失大的启示
“贪小失大”这一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因为贪图眼前的小利,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为了节省一点钱,而选择了质量低劣的产品;或者为了追求一时的快感,而忽视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权衡利弊,避免因小失大。
总之,“贪小失大”这一成语,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悲剧故事,至今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因贪图小利而失去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