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于故俗,溺于旧闻》出自《韩非子·五蠹》。《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集。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和寓言,阐述了韩非的法治思想和政治理念。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安于旧有的习俗,沉溺于过时的观念,而不愿意接受新的变化和思想。这句话反映了韩非对守旧思想的不满,他认为社会需要不断进步和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韩非子·五蠹》中,韩非通过讲述五个不同的故事,来批判当时社会的五种不良现象,即“五蠹”。其中,“安于故俗,溺于旧闻”是针对第一种“儒家”的批评。韩非认为,儒家学者过于注重传统礼仪和道德,而忽视了实际的政治需要和经济发展。他们沉溺于古代的典籍和教条,而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和制度。这种守旧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安于故俗,溺于旧闻》这句话,不仅是对儒家学者的批评,也是对整个社会守旧思想的一种警示。韩非认为,只有不断接受新的思想和制度,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战国变法之争的典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典故流传至今,其中“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便是出自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变法之争。这一典故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也揭示了因循守旧与变革创新之间的冲突。
典故背景——秦孝公与商鞅的相遇
战国时期,秦国国力衰弱,民不聊生。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革国家,寻求强国之路。此时,商鞅应召入秦,提出了变法的建议。这一变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争议焦点——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旧闻
在变法过程中,商鞅遇到了两位反对者:甘龙和杜挚。甘龙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主张因循守旧。杜挚则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主张循礼守旧。商鞅则反驳道:“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典故启示——变革与创新的重要性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这一典故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勇于变革,敢于创新。只有打破旧有的束缚,才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这一典故也警示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要敢于挑战权威,勇于追求真理。
典故影响——商鞅变法的成功与秦国的崛起
在商鞅的坚持下,秦孝公采纳了他的变法建议。经过一系列改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不仅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这一典故,历经千年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更要传承这一典故的精神,勇于变革,敢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