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欺地下》的典故,成语典故——《不欺地下》的由来与内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6 03:37:31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不欺地下”这一成语的典故出自唐朝时期。当时,史官吴竞与刘知畿共同撰写了《武后实录》。在这部实录中,他们忠实地记录了张昌宗引诱张说诬陷魏元忠的事实。后来,张说成为了宰相,读到这一段记载后,他要求吴竞进行修改。吴竞则坚定地表示:“刘知畿虽然已经去世,我不能让他九泉之下受到诬陷,我不能徇私舞弊去篡改历史。我们要不欺地下,不能乱给死人栽赃。”。

这个典故体现了吴竞刚正不阿、坚持原则的精神,强调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成语“不欺地下”也因此被用来形容人坚持原则,不偏私,不欺骗。

成语典故——《不欺地下》的由来与内涵

成语“不欺地下”源于古代的道德观念,它传达了一种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坚守道德底线、不做亏心事的精神品质。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成语的起源

“不欺地下”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汉魏南北朝墓志铭集释·隋王世琛墓志》中的“信行所履,不欺暗室。”这里的“暗室”指的是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而“不欺”则是指不欺骗自己。成语中的“地下”则是指人死之后,灵魂归于地下,即使在地底下,也要坚守道德,不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

二、典故故事

关于“不欺地下”的典故,有一个与春秋时期卫灵公时期的大夫蘧伯玉有关的故事。蘧伯玉是卫灵公时著名的贤大夫,他的品行端正,道德高尚,被誉为“卫国君子”的代表。据传,有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听到辚辚的车声,但车声到宫门口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车声又响起来。卫灵公问夫人是谁,夫人回答说应该是蘧伯玉。卫灵公不解,夫人解释说,君子非常注意生活细节,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这个故事说明了蘧伯玉即使在黑夜无人看见的情况下,也坚守礼节,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三、成语的内涵

“不欺地下”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评价,更是对人生哲学的阐述。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坚守道德底线,不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这种精神品质,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人们所推崇的。

四、成语的运用

在现实生活中,“不欺地下”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行端正,道德高尚。例如,当我们称赞一个人即使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坚守道德底线,不做亏心事时,就可以用“他真是一个不欺地下的人”来形容。

成语“不欺地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坚守道德底线,不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这种精神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