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死不择音》的典故出自《左传·哀公十一年》,原文是:“《诗》云:‘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这段话的意思是,当鹿在死亡之际,它不会选择声音,也就是不会选择逃避的方式。小国在处理与大国的关系时,如果大国德行高尚,小国就会归附它;如果大国没有德行,小国就会像鹿一样,在危急时刻不得不铤而走险,但这时已经无法选择逃避的方式了。
这个典故用来比喻人在危急时刻无法选择逃避的方式,只能硬着头皮面对困境。同时,它也提醒人们,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应该注重德行,以德服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鹿死不择音——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鹿死不择音”源于古代,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哲理。本文将为您揭开这个成语的神秘面纱,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渊源。
成语“鹿死不择音”最早见于《左传·文公十七年》。据传,春秋时期,晋灵公想当霸主,在扈地会合诸侯。他不愿与小国郑穆公见面,为缓和矛盾,郑国执政大夫子家给晋国执政大夫赵盾写信。信中表示,国与国之间得以礼相待,靠德服人,不然就会出现“鹿死不择音”,完全没必要铤而走险去打仗。
成语“鹿死不择音”的字面意思是,鹿在临死之前,不会去选择庇荫的地方。这里的“音”通“荫”,指的是庇荫之处。这个成语比喻在危急时刻,人们往往无法慎重考虑,只能选择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关于“鹿死不择音”的典故,还有一个流传较广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皇甫规的官员,因贪污腐败被贬官。在贬官途中,他深感愧疚,于是上书自诉,表示自己虽污秽,但廉洁无闻。他在上书中引用了“鹿死不择音”的成语,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无法选择庇荫之处的无奈。
成语“鹿死不择音”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危急时刻,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措施。例如,在战争、灾难等紧急情况下,人们可能会不顾一切地寻找生存的机会,这就是“鹿死不择音”的体现。
成语“鹿死不择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境和挑战,我们要学会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的选择。同时,也要珍惜眼前的机会,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
成语“鹿死不择音”作为中国古代成语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运用成语,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总之,“鹿死不择音”这个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故事,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做出明智的选择。同时,也要珍惜眼前的机会,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