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之舌》是一个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在这个故事中,毛遂自荐跟随平原君出使楚国,平原君开始不以为然,认为毛遂的才能不足以胜任。毛遂最终凭借其卓越的口才和智慧,成功说服了楚王,使楚国与赵国结盟。平原君因此感慨地说:“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毛遂凭借其出色的口才,胜过了百万大军的力量。因此,“三寸之舌”这个典故用来形容能言善辩,具有非凡口才的人。
三寸之舌——毛遂自荐的传奇故事
三寸之舌,这个成语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传奇故事,它不仅展现了毛遂的非凡口才,更体现了智慧与勇气并重的精神风貌。
一、典故背景
战国时期,秦国强大,各国纷纷寻求联合抗秦。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形势危急。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前往楚国寻求援助,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挑选了20名文武双全的勇士同行,但还缺一名。这时,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告奋勇,要求一同前往。
二、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的故事发生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的过程中。平原君与楚王从日出谈到中午,都没有达成任何协议。毛遂见状,决定挺身而出。他手持剑,走到楚王面前,以三寸不烂之舌,力陈联合抗秦的重要性。他强调,楚国虽然兵多地大,但连年战败,国都也丢失,联合抗秦对楚国来说更为迫切。最终,楚王被毛遂的言辞所打动,答应出兵援赵。
三、三寸之舌的由来
毛遂自荐的故事传为佳话,人们用“三寸之舌”来形容他的非凡口才。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里的“三寸之舌”指的是毛遂的口才,而“百万之师”则比喻强大的军队。毛遂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以三寸之舌说服楚王,使赵国转危为安,因此被誉为“三寸之舌胜于百万之师”。
四、三寸之舌的启示
三寸之舌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与勇气是成功的关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时,我们需要像毛遂一样,敢于挺身而出,用智慧与勇气去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沟通,以三寸之舌化解矛盾,赢得支持。
三寸之舌,这个成语传承了毛遂自荐的传奇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以毛遂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口才和智慧,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用三寸之舌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