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同伐异》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党锢列传序》,是东汉时期的一个政治事件,描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内部的政治斗争。在这个典故中,“党同”指的是结成宗派,拉帮结派,而“伐异”则是指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具体来说,东汉末年,士大夫阶层内部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派别,这些派别之间相互攻击,排挤异己。其中,有一群士大夫因为他们的正直和清高而受到皇帝的宠信,被称为“清流”。这些清流士大夫在政治上并不团结,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派别和利益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士大夫开始结成宗派,拉帮结派,互相支持,共同打击不同意见的人。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那些与他们意见不同的人进行打击和迫害,这就是所谓的“党同伐异”。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拉帮结派、排除异己的行为,以及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警惕政治斗争中的宗派主义和派系斗争,保持团结和合作,共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党同伐异的起源与演变
“党同伐异”这一成语,源于西汉时期,是古代中国政治斗争中的一种现象。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结成党派,只认同和拥护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而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排斥和攻击。
成语典故
据《后汉书·党锢传序》记载,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设立了专门传授儒学的五经博士。到了汉宣帝时期,萧望之在黄家藏书楼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儒学讨论。在这次讨论中,儒生们将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人视为同党,而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攻击,这种现象被称为“党同伐异”。
历史背景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但与此同时,其他学派如道家、法家等仍然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儒家学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开始结成党派,排斥异己。这种现象在政治上表现为“党同伐异”,在文化上则表现为对其他学派的打压。
成语释义
“党同伐异”中的“党”指的是结成党派,“同”指的是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伐”指的是攻击,“异”指的是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因此,“党同伐异”指的是结成党派,只认同和拥护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而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排斥和攻击。
成语用法
1. 在这个团队中,大家总是党同伐异,导致团队凝聚力下降。
2. 政治斗争中,一些官员党同伐异,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成语影响
“党同伐异”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斗争中的现象,也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偏见和歧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具有警示意义,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避免结党营私,尊重不同意见,以实现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成语演变
随着历史的发展,“党同伐异”这一成语的含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古代,它主要指政治斗争中的现象;而在现代,它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人们在思想、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偏见和歧视。
总之,“党同伐异”这一成语,源于古代中国政治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具有警示意义,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避免结党营私,尊重不同意见,以实现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