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归于好》的典故,言归于好的起源与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5 21:50:42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言归于好》的典故源自《左传·僖公九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双方重新和好,恢复原来的关系。在《左传》中,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经过曹国时,曹国国君曹共公对他不礼貌,甚至让他裸体从人群中走过,以显示他的肋骨与众不同。重耳感到羞辱,心中对曹国怀有怨恨。

后来,重耳成为晋国国君,即晋文公。他决定讨伐曹国,以报复曹共公的羞辱。在晋国军队攻打曹国时,曹共公的弟弟曹沫请求与晋文公和谈。晋文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同意了和谈,并与曹国达成了和解。这样,两国之间恢复了友好关系,这就是“言归于好”的典故。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双方在经历了矛盾或冲突后,重新和好,恢复原来的关系。它强调了和解和宽容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争端的可能性。

言归于好的起源与典故

言归于好,这个成语源于我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和解的精神。

成语出处

成语“言归于好”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九年》。当时,齐桓公在葵丘会盟,与各诸侯国达成盟约,共同维护和平。会盟结束后,齐桓公要求各国在盟约之后,要言归于好,消除过去的隔阂,重新友好相处。

典故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齐桓公在位期间,积极推行霸业,希望通过结盟来维护和平。葵丘会盟是齐桓公推行霸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古代诸侯国之间结盟的典范。

葵丘会盟的盛况

葵丘会盟时,鲁、亲、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纷纷派代表参加。在会盟大会上,各国代表各抒己见,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他们约定,不得阻塞水源,不得阻挠粮食流通,要尊贤育才,选拔贤士,不得世袭官职。

言归于好的意义

葵丘会盟结束后,齐桓公要求各国在盟约之后,要言归于好。这一要求体现了齐桓公追求和平、和解的愿望。言归于好,意味着各国在盟约的基础上,要消除过去的恩怨,重新友好相处,共同维护和平。

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语“言归于好”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成语。它不仅适用于国家之间的结盟,也适用于个人之间的和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言归于好”来表达希望与他人重修旧好、恢复友谊的愿望。

成语的运用

1. 经过一番调解,他们终于言归于好,重拾往日的友谊。(《红楼梦》)

2. 在领导的调解下,双方摒弃前嫌,言归于好,共同为公司的繁荣发展努力。(《新闻联播》)

成语“言归于好”源于古代历史,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成语。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和解的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宽容、理解,努力与他人言归于好,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