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斗粟尺布》的典故,斗粟尺布——兄弟不和的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5 20:21:38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斗粟尺布》是一个典故,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这个典故描述的是汉朝时期,淮南王刘安和他的弟弟衡山王刘赐之间的矛盾和争斗。

故事的大致情节是,刘安和刘赐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因为母亲是同一个女人,所以关系原本很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刘安想独占母亲的财产,而刘赐则想平分。为了争夺财产,他们甚至不惜诉诸法律。

在诉讼过程中,刘安和刘赐互相指责对方,争论不休。最终,汉武帝决定亲自审理此案。在审理过程中,汉武帝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能像斗粟尺布一样,各取所需,和睦相处呢?”意思是,你们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需要分配财产,而是非要争斗不休呢?

刘安和刘赐听了汉武帝的话,感到非常羞愧,于是他们决定和解,各自分得了一部分财产。从此以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缓和了很多。

《斗粟尺布》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兄弟之间因为争夺财产而发生的争斗。它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不要因为争夺财产而伤害彼此的感情。

斗粟尺布——兄弟不和的典故

成语“斗粟尺布”源于中国古代西汉时期的一个故事,它生动地描绘了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的情景,成为后世用来比喻兄弟不和的典型例子。

一、成语的来源

成语“斗粟尺布”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故事发生在汉高祖刘邦的六子刘长身上。刘长少年丧母,被吕后收养,后来被封为淮南王。刘长依仗自己的地位,骄横不法,甚至准备起兵谋反。最终,刘长谋反失败,被孝文帝刘恒流放至蜀地。在流放途中,刘长绝食自杀。民间为了表达对兄弟不和的感慨,编出了“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歌谣,后来演变成了成语“斗粟尺布”。

二、成语的含义

成语“斗粟尺布”中的“斗”和“尺”分别指代极小的量,而“粟”和“布”则代表生活必需品。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即使是极小的粮食和布匹,兄弟之间也无法相容,比喻兄弟间因细小利害冲突而不和。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破裂。

三、成语的演变

成语“斗粟尺布”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出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成语和典故。例如,“尺布斗粟”和“尺缕斗粟”都与兄弟不和有关,而“煮豆燃萁”则用来比喻兄弟相害。这些成语和典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家庭关系和亲情观念的丰富内涵。

四、成语的启示

成语“斗粟尺布”虽然描绘了兄弟不和的情景,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和亲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珍惜亲情,尊重和理解家人,避免因一些小事而产生矛盾和冲突。同时,也要学会宽容和包容,以和谐的心态面对家庭和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

五、成语的应用

1. 家庭和睦是幸福生活的基石,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小矛盾而让“斗粟尺布”的悲剧重演。

2. 兄弟之间应该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而不是像“斗粟尺布”中的兄弟那样相互猜忌。

3. 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避免因“斗粟尺布”式的矛盾而影响团队的整体利益。

成语“斗粟尺布”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它生动地描绘了兄弟不和的情景,成为后世用来比喻兄弟不和的典型例子。这个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亲情,学会宽容和包容,以和谐的心态面对家庭和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