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扼臂啮指》的典故,扼臂啮指——孝子曾子的感人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5 19:14:35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扼臂啮指》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故事背景是晋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晋国的将领魏武子有一个儿子魏颗,魏武子病重时,曾对魏颗说,在他死后,要将他的一位爱妾改嫁他人。魏武子病危时,又改变了主意,要求魏颗在他死后将这位爱妾殉葬。魏武子去世后,魏颗没有遵从他的最后遗愿,而是将这位爱妾改嫁他人。

后来,晋楚两国交战,魏颗在战场上遇到了一个名叫杜回的楚国勇士。杜回力大无穷,无人能敌。在战斗中,魏颗发现杜回突然摔倒在地,无法再战。原来,魏颗在战场上遇到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用草绳将杜回绊倒。魏颗后来得知,这位老人就是他曾经改嫁的那位爱妾的父亲。原来,这位老人为了报答魏颗的恩情,特意来到战场上帮助他。

这个典故说明了“积德行善”的道理。魏颗因为积德行善,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帮助。同时,也强调了“以德报德”的重要性。魏颗虽然遵从了父亲的遗愿,但他并没有将这位爱妾殉葬,而是将她改嫁他人。这种做法虽然违背了父亲的遗愿,但却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和帮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积德行善,以德报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和帮助,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扼臂啮指——孝子曾子的感人故事

成语“扼臂啮指”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感人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孝子曾子与母亲之间深厚的感情。

故事背景——曾子的孝行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以其孝行著称于世,被后人尊为“孝子”。在《孝经》中,曾子的孝行被详细记载,其中“扼臂啮指”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故事梗概——曾子外出打柴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曾子外出打柴。家中来了客人,曾母左等右盼不见儿子回来,心中焦急万分。客人急于离去,曾母为了尽快找到儿子,便用力扼住自己的手臂,直到疼痛难忍。

母子心灵感应——曾子的反应

曾子在外打柴时,突然感到手臂一阵剧痛,他以为是自己的手臂受伤了,便立即放下手中的柴禾,匆匆跑回家中。到家后,他看到母亲正在忍受着剧痛,便询问原因。曾母告诉他,是因为有客人来访,她担心儿子不回来,所以扼住自己的手臂以引起儿子的注意。

孝子的典范——扼臂啮指的由来

这个故事后来被传为佳话,人们用“扼臂啮指”来形容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心灵感应。这个成语也成为了孝子的典范,表达了人们对孝道的推崇和敬仰。

成语的演变与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扼臂啮指”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不仅限于描述母子之间的感情,还泛指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亲人、朋友之间默契与理解的赞赏。

成语“扼臂啮指”的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孝子曾子的孝行,更让我们明白了孝道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这种美德,让孝道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让家庭充满和谐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