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无量”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典故出自《汉书·丙吉传》。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武帝的孙子刘询(后来的汉宣帝)因受卫太子事件牵连入狱。当时,刘询还是婴儿,狱吏丙吉竭力保护他,为他提供好的衣食,并选择婢女去照顾他。
有一天,有人向汉武帝汇报说监狱中有天子气,武帝下令要杀掉狱中所有的囚犯。丙吉得知此事后,关闭了监狱大门,禁止执行武帝命令的人进入,从而保护了刘询。执行者回去报告给武帝,武帝此时也悔悟了,收回命令,并且赦免了监狱里全部犯人。
多年以后,刘询即位为汉宣帝。丙吉把这段历史隐瞒,在意外情况下,宣帝得知了丙吉的恩德,对他倍加敬重。长安人伍尊称赞丙吉尽心保护宣帝,功德无量
功德无量的起源与内涵
“功德无量”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尤其在佛教和道教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指的是一个人或事物所具有的极大功德,这种功德能够带来无尽的利益和福报。
佛教中的功德无量
在佛教中,“功德无量”通常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等六波罗蜜相关。例如,《佛说施灯功德经》中提到,布施灯明之善根,能得正念、大智、信心、精进、大慧、三昧等无量功德。这些功德不仅能够利益施主自身,还能利益众生。
道教中的三等布施
道教中也有关于“功德无量”的论述,如《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中提到的“三等布施”:施法、施身、施财。其中,施法被认为是功德最高的,因为通过传授智慧知识、道法等,能够帮助他人破迷开悟,种下慧根。
典故故事:老婆婆与比丘
一个著名的典故故事讲述了功德无量的力量。在《生经卷五佛说譬喻经第五十五(A)》中,有一位老婆婆以卖麻油膏为生,她每天为佛陀燃灯,持续了很多年。佛陀后来授记,这位老婆婆在比丘成佛时,也会得到他的授记。这个故事说明了布施的功德能够跨越时空,利益施主和受施者。
修桥铺路的功德
除了宗教故事,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修桥铺路等善行的典故。在古代,修桥铺路被视为功德无量之举,能够改变命运、延年益寿,还能荫福子孙。例如,在大理州剑川县的金龙桥,桥亭上的楹联“崇善怀德寸心昭日月,修桥铺路阴骘积儿孙”就体现了这种观念。
成语典故在治国理政中的应用
成语典故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能在治国理政中得到应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常常将成语典故活用于实践之中,如“一鸣惊人”、“完璧归赵”等,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生存智慧。
总之,“功德无量”这一成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现实生活,都应该多做善事,积累功德,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无尽的利益和福报。